1、冀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自主检测题及答案:第六单元内容预览: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自主检测题第一部分:1、常识填空。(3分)曹刿论战选自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 所作。黄生借书说作者 , (朝代)诗人。马说作者 。2、原文填写:(4分)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伤心秦汉经行处, 。(山坡羊·潼关怀古)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黄生借书说中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2分)经过殚思竭虑,我们认为幸运的是世界上某些非常诱人的东西是买不到的。殚思竭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强假: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
2、类(相类: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格上的熟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 )(2分)在作者笔下,钗黛这两个姑娘,常常 加以评说的。中国人将办事和做戏太 ,而别人却很切实。中国的经济文化状况,虽然比较起来还是落后的,但跟解放以前不可 。在发展大牲畜中认真贯彻了牛、驴、马、骡 ,全面发展的原则。A、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B、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C、相提并论 混为一谈 同日而语 一视同仁D、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一视同仁5识图:下图接轨反映了怎样的不良现象?(2分)第二部分:(一)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六库,天子之书,然天
3、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6、文段中心句是 。(1分)7、为了论证中心,文中用了三个例证,它们是:(3分)8、“四库”指 。(2分)9、解释古今异义词:(2分)祖父 古义: 今义:夫人 古义: 今义:10、“子不闻藏书者乎?”一句有什么作用?(2分)(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4、,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语段中今天还在广泛运用的一个成语是 。(1分)1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敌军的原因是哪两个?(2分)1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公与之乘(乘: )登轼而望之(轼: )再而衰(再: )望其旗靡(靡: )14、“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2分)15、本文紧扣“论”字,详写三次对话,所以,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 )(2分)、记叙生动 、议论精辟、寓叙于论 、寓论于叙16、下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故:公问其
5、故 故逐之、之:公将鼓之 故克之、望:登轼而望之 望其旗靡、其: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17、对第二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此段文字写鲁庄公叙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对曰”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第二层指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三)南人捕雁雁宿于江湖之岸,沙渚之中,动计千百。大者居其中,令雁奴围而警察。南人有采捕者,俟其天色阴暗,或五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将欲及之,则略举烛,便藏之。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复定。又欲前举烛,雁奴又惊。如是数四,大者怒啄雁奴。秉烛者徐徐逼之,更举烛,则雁奴惧啄,不复动矣。乃
6、高举其烛,持棒者齐入群中,乱击之,所获甚多。昔有淮南人张凝评事话之,此人曾亲采捕。注释宿:住宿,这里是栖息的意思。于:在。渚(zh):水中小块陆地。动:往往。计:计算。警察:警戒,放哨,动词。俟(sì):等待。屏气:抑制住呼吸。潜:偷偷地,暗中。及:到达。顷之:不久。之,助词,凑足音节。是:此,这样。秉:拿。更:再。复:再。评事:官名。18文章末尾用一句话交代这个故事的来历,并说“此人曾亲采捕”,这样写有何用意? (2分)19对雁奴的反复报警,“大者怒啄”,终致雁奴“不复动”。“大者”的做法及遭遇给你什么启示? (2分)20从下面语句中找出一对同义词来。(1分)秉烛者徐徐逼之,更
7、举烛,则雁奴惧啄,不复动矣。21根据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写成语。(2分)动计千百屏气潜行秉烛者徐徐逼之将欲及之,则略举烛2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A、令雁奴围而警察( )B他是一名警察( )A、于瓦罐中藏烛( )B洞房花烛夜( )23用变双音节词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3分)略( ) 定( ) 怒( ) 亲( ) 获( ) 捕( )(四)世俗化的折旧过程他狠了狠心,买了辆最新型的变速自行车,鲜亮、快捷、轻巧。人骑在车上流星般飞过,多么矫健多么潇洒!这也许是他购物史上破天荒的壮举。但他旋即发现,他整个儿被不安全感包围了:因为此类车被窃者最多,他须得加两道锁,处处小心,步步提防;因为此类车异
8、于普通车,他上街存车须交双倍的钱;倘与骑旧车者发生摩擦,对方的脸色格外严厉,好像他买了高档车就损害了别人的尊严;晚上车放到楼下,不是铃铛被卸,就是尾灯被拧总之,为这辆车他尝够了冷眼,受够了歧视,此车遂由原先的可心之物变成了不祥之物。他想,怎么就不能像对待平常的车一样对待它呢?万般无奈,他只好又骑上了旧车。这一回他的感觉妙极了:车落满尘垢,无须去擦;天降豪雨,任它淋个痛快;与人相撞,对方发现自己的车比他的还旧,便格外知趣,理亏似的乖乖离去;存车费也极合理,有时简直可以不付;小偷也很尊敬这辆车,随便扔在哪里都不要紧,某日他把车忘到一家商店门口,过了一夜竟安然无恙总之,这旧车使他体味到了从未有过的轻
9、松感、自由感。他遵从了世俗,照世俗摆正了人和物的关系,他便得以安全。别人的新车丢了好多辆,这辆旧车依然健在,好像它的寿命可以无限延长。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人硬是把新衣服弄旧了再穿出来,为什么有人遇到喜事却绷紧了嘴角,为什么有人发了大财却面露忧色,为什么有人一到关键时刻就装出老态,为什么前排明明有空位,有人坚持要在后排落座,为什么有人明明是急性子,却要学着用拖腔说话,走路慢慢悠悠他终于读懂了庄子,为什么他老先生要描绘一棵无用的大栎树,刻画一个叫支离疏的畸形的人大栎树因其无用而免却了斧斤之苦,长得比任何树都大,支离疏因畸形而躲过了兵役,做到了保身、养亲、尽年,活得比健全人还要长,这可真是有用有为
10、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呵,我们老祖宗的生存哲学,真是机巧得令人咋舌。当然,剖开来看,也并非没有破绽,所谓无用,乃无用于世,所谓有用,只是有用于己罢了。他也终于想通了,尽管人人都希望有新东西出现,但乐于接受的却往往是旧东西,大凡崭新的、超群的、高贵的、纯洁的人物和事物,要被社会或市民们接纳并非不可能,只是必须要经历一番世俗化的折旧过程。一个战斗英雄出世了,不久便传出这英雄索要高额出场费的消息,弄得他不得不到法庭上辩白;好像不把庄严化为一笑,不还他个凡夫俗子的本相,就不承认他是英雄似的。一个天才出现了,而天才往往有怪脾气,天才的技艺为人们欣赏,天才的个性又不为世俗所容,于是在社会与天才之间展开了一
11、场拉锯战,等到对天才的世俗化折旧过程完成了,天才也就消泯了。我想,假若我们全都旧车似的活着,活得长则可能,活得好则未必;假若我们的民族也旧车似的活着,不管怎样袭取现代化的皮毛,我们的生命依然缺少新鲜的血。24文章说“大凡崭新的、超群的、高贵的、纯洁的人物和事物,要被社会或市民们接纳并非不可能,只是必须要经历一番世俗化的折旧过程”,从全文来看,作者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是( )(2分)A这是作者根据经验得出的结论,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B因为社会上很多人这样做,所以只能让其存在下去。C、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应该批判。D中国自古至今都有这种情况,因此它的出现有必然性。25第1自然段中说:“怎么就不
12、能像对待平常的车一样对待它呢?”结合文章,下列做法属于“对待平常的车”的是( )(2分)A他须得加两道锁。B倘与骑旧车者发生摩擦,对方的脸色格外严厉。C、车落满尘垢,无须去擦。D他只好又骑上旧车。26第3自然段中多处使用了“为什么”的字样,但没有使用一个问号,这是因为: 。(2分)27第4自然段中写到“他终于读懂了庄子,为什么他老先生要描绘一棵无用的大栎树”,作者在句子中以借代修辞手法,用“庄子”代替了“庄子”,其目的是: 。(2分)28文章前半部分说的是买了新车,可是无奈又骑旧车的事。对写此事的主要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2分)A、这只是个事实论据B目的在以此引出论题C、作者在记述本人的遭遇
13、D这是个举例子说明29作者用讽刺的口气提到了“我们老祖宗的生存哲学”。用文中的话说,这“生存哲学”就是: 。(2分)第三部分:写作(40分)下面的格言你觉得说得是否有理?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谈谈看法。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身安不知心安,屋宽不如心宽。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Section targeting参考答案1、春秋左传注;左丘明袁枚;清代韩愈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书非借不能读也。3、用心精
14、力,费尽心思。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勉强借到相同有时4、C5、反映了消费水平与工资收入不相符的“黑色消费”问题。6、书非借不能读也。7、从三个方面:藏书者不读书;借书者与藏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自己对书前后不同的态度。或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有几?其他无论焉。8、经史子集9、祖父和父亲;父亲的父亲那人;对已婚妇女的尊称10、引出下文。11、一鼓作气12、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3、乘坐一辆战车;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第二次;倒下14、齐人三次击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之时。15、16、17、18、这样写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19凡事要仔细调查研究,不能疏忽大意;连蛛丝马迹也不能放过。20、更复21、计日而待潜滋暗长秉烛夜谈略施小计22A警戒,放哨B、维护社会秩序的火员A、火把B、蜡烛23、略微;安定;愤怒;亲自;捕获;猎捕24、C25C26这些句子虽然用了“为什么”,但却不是问句,而是陈述句,故不应用问号。27为了使后文中的“他老先生”与前文语气一致。28B29“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第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