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这反映了( )A国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党处理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C政府保持对外关系的延续性 D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国际局势2.1950年2月的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讶”,甚至质问他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 )A.实行“一边倒
2、”外交方针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3.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与以苏联为首的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这是对下列哪一外交政策的体现( )A. “一边倒”B. “另起炉灶”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 “求同存异”4.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5.有学者认为,和
3、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6.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A.“不结盟”B.“万隆精神”C.“单极-多极化”D.“日内瓦精神”7.2
4、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8.1963 年12月至 1964 年2月,周恩来一行访问了一些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提出支持民族独立运动、支持不结盟政策等五项原则。这一系列外交活动()A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解冻缓和B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为结盟第三世界国家应对美苏争霸D为新中国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9.下表为周恩来同志参加某国际会议时的日程安排。据日程表可以推断此次会议( )上午
5、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40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16:50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出台B.力争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C.调整新生独立国家之间关系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0.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的签订;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些做法( )A.表明中国制止新殖民主义的决心B.是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C.打破了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D.有利于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11.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
6、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的愿望。 有人评论说,这股带有深厚“反帝”色彩的思潮,孕育了 1961年的第一次不结盟峰会,“不结盟运动应追溯到万隆会议”。据此可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共同反映出( )A.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B.欧洲冷战与亚洲热战不断加剧C.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D.不结盟和非集团成为时代潮流12.万隆会议之前,亚非地区除朝鲜、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仅5 个;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1964年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 这说明万隆会议( )A.扩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B.使中国外交战略发生根本转变C
7、.消除了亚非各国的误解D.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材料二 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
8、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14.阅读材料: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材料一 “一边倒”
9、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
10、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材料三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2-1992)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
11、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3)根据材料三,邓小平就中印问题提出什么外交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据材料“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可知中国共产党对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中国共产党的外交
12、政策,并没有提到国民党,因此看不出延续性,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人员予以保护;对美国武官监视,对苏联外交人员则不同,这是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是国际形势,排除D项。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虽然中苏是同盟关系,但周恩来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坚持立场,体现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周恩来的坚持立场体现的是独立自主,与“一边倒”无关,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 3.答案:A解析:“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A项符合题意。4.答案:C解析:C. 根据材料“1952年”“
13、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三类国家”“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政策,不再以单纯的意识形态为依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A. 从材料“1952”可知时中国仍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排除A;B.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必要性,而是强调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排除B;D. 属于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故排除。故选:C。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我国改善了与更多国家的外交关系,改变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敌对立场,这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的包容性,淡化了与周边不同制度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故C项正
14、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A项错误;周边国家中只有苏联、越南和朝鲜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B项的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淡化与周边国家意识形态的分歧,D项“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错误。6.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共同点的内容和所学可知,毛泽东主张中印等国要“求大同、存小异”,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这些主张在1955年的亚非国际会议上达成共识,形成“万隆精神”,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C项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出
15、现,D项出现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故排除这三项。7.答案:C解析: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促使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C项正确;日内瓦会议召开是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不是导致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的原因,故A项错误;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属于新时期外交活动,故B错误;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是1971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周恩来一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所以选D.中美关系解
16、冻是在70年代,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材料并没有说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结盟,所以A,B,C错误.9.答案:B解析:“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表明是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能够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B正确;A是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C材料未体现,排除;D是1971年,排除。故选:B。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代表团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的签订”,这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根据材料“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
17、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有利于减少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矛盾,这些措施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通过外交活动创建和平的周边环境,与制止新殖民主义无关,A项错误;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提出,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与材料日内瓦会议期间不符,C项错误。11.答案:A解析:据材料“这股带有深厚反帝色彩的思潮,孕育了1961年的第一次不结盟峰会”,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亚非第一次无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18、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这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独立发展的愿望,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两极格局下的冷战与热战,排除B项;依所学可知,二者关注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未涉及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成为时代潮流”不能得出,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之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多,可知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思想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故选A项;此时中国的外交战略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求同存异方针减少了亚非各国的误解,“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为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13.答案:(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
19、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意义: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成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安理会“五常”首脑会晤);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WTO)。 14.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2)主要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外交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3)外交设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原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4)启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面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