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内容预览:5伤仲永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 )人不能称( )前时之闻泯( )然众人矣得为众人而已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未尝识书具_收族为意_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从先人还家_仲永之通悟_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通_,_贤于材人远矣_通_,_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稍稍宾客其父“稍稍”这里的意思是_或以钱币乞之“或”这里的意思是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这里的意思是_5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意思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
2、然也“其”的意思:_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例句:父利其然也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邑人奇之C稍稍宾客其父D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父利其然也:他的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B从先人还家:自从先父回到家里。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族的人为宗旨。D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立刻写出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8翻译下列句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余闻之也久_得为众人而已耶_9文学常识填空伤仲永选自_,作者_是_朝著名的_家、_家。二、课内阅读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3、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0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_11“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方面起什么作用?答:_12方仲
4、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_三、课外探究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答:_14我们应该学习邴原的什么精神?答:_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1写作成长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路上,有雷雨交加也有彩虹绚烂;有甜美温馨的回忆,也有不堪回首的伤痛
5、也正是这点点滴滴,使你的人生财富不断充盈。请以“成长路上的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2口语交际你们班要召开“告别烦恼交流会”,旨在大家一起想办法消除同学们的烦恼,你在会上说些什么?3综合性学习你们班要举办一个展览,内容是“回首成长的烦恼”。请你采访周围的长辈,请他们谈谈对以前那些烦恼的看法,记录下来,再加上你自己的感受等内容,制成小报参加展览吧。参考答案5伤仲永1pn yè yì chèn mn yé2曾经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文采和道理 四处拜访 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通达聪慧3扳 攀 牵,引材 才 才能4渐渐 有的人 此、这5自己
6、的 他的 它的 他的 这6D 7B8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能够成为普通的人就为止了吗?9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政治文学10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方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的人。1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附:【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13为使有志气想读书的贫苦少年成才甘愿无私奉献的精神。1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