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4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学家蒋廷黻把某次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从而引发了下图中瓜分中国的漫画。这次战争是(C)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中“引狼入室”“瓜分中国”相符,故C项正确。2日本不但在台湾各地设立日语学校,而且发布书房义塾规则,下令台湾人自办的私塾必须加教日语。日本能够在台湾推行这一政策的法律依据是(C)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
2、析:根据所学,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台湾开始了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故C项正确。3日本教科书就甲午战争曾这样写道:“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日军将清朝军队驱逐出朝鲜,并最终在黄海海战中击败清朝北洋舰队。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这一介绍(D)A对日本胜利的分析全面合理B揭示了清政府战败的根源C无视洋务运动的军事近代化D意图掩盖日本的侵略性质解析:据材料“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日军将清朝军队驱逐出朝鲜”可知不符合甲午战争的史实,这反映了日本教科书意图掩盖日本的侵略性质。4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
3、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B)A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B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C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D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解析:德国认为日本在华的扩张以及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说明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激烈,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
4、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中的“此”是指(C)A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双方协定关税B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C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D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列强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解析:依据材料“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外国渗透方式拓展到资本输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意味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故答案为C。6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中日甲午战争(C)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加深了中国
5、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解析:据材料“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中日甲午战争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7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恨的惨剧,莫过于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其中第二次被占领是在(D)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解析:材料中“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次为敌国占领”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8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
6、D)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B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 D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解析:材料强调“联合国维和部队”,“维和”是指镇压义和团运动,故D项正确。9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D)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 B C D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汇流,集中指向了清朝统治,故正确;马关条
7、约规定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出现过被一国独霸的局面,故与题干不符。10下图是1901年英国PUNCH登载的题为甜蜜而忧伤的离别的漫画。漫画中李鸿章对着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愤怒道:“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此漫画反映的是(B)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贷款B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C中国人民因为巨额赔款而感“忧伤”D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感“甜蜜”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901年”“李鸿章”“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可知此应为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与其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11胡
8、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D)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材料中清政府“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等信息反映了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说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故D正确。12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
9、(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A)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解析: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7分,第14题25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2万人。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记载:“当
10、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有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材料二:一份出版于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六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面。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让人触目惊心。(1)材料一中旅顺大
11、屠杀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你如何看待日本一些史学家所述“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的观点?(10分)(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8分)(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认识?(9分)答案:(1)中日甲午战争。该观点是错误的。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衰弱,成为被侵略的对象。(2)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3)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解析:第
12、(1)题,由“旅顺大屠杀”并结合所学可判断是中日甲午战争。评价日本史学家观点时应首先否定,然后结合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及中国的腐败落后分析必然性,点出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第(2)题,要明确时事新报是重要史料,既为研究当时历史提供资料,同时据其内容看又是罪证。第(3)题,要向反思战争,勿忘国耻等方面拓展。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材料二: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
13、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三: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四日(1894 年7 月16 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17分)(2)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
14、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8分)答案:(1)区别:日本军队属国家军队,由国家统一指挥;清朝军队属于地方势力,由个人决策。日本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或进行长时间的间谍活动);中国则对战争准备不足。日本军队有武士道精神;清朝军队没有忠勇精神。根本原因: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中国为落后的封建制国家。(2)国际环境:列强争相侵略中国,列强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矛盾重重,日本得到列强的默许、纵容和支持。解析:第(1)问,“区别”依据材料一、二从中日两国军队的领导权、军队的精神状态等方面分析;“根本原因”从两国不同的社会性质分析。第(2)问,“国际环境”也就是列强对于中日战争的态度,依据材料三在分析具体国家的基础上得出整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