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内容:(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规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是毛泽东、政务院总理是周恩来)。(3)意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重要准备。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注意与共同纲领表述的差异)。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意义:a.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宣告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核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4、继续存在和发展: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平等和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
5、西藏自治区1965年。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三大制度的意义: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实现了广大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2015浙江学考)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故选B项。2(2014浙江学考)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6、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正确的是()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ABCD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没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错误,选C项。3“既有利于实现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精诚团结、合作共事,又有利于减少因缺乏监督机制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失误。”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B抓住关键信息“实现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精诚团结”且起到监督作用,据此可确定B项正确。考点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
7、制度的破坏(1)原因:“左”倾思想的错误。(2)“文革”对民主政治的破坏新的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的建立,这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的民主法制被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3)“文革”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民主法治教育。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8、来。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1)背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出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思想。(2)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3)总章程
9、: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4)以法治国方略的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5)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1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
10、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D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故排除A、C两项;B项错在“完善”的表述上;故选D项。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A“以阶级斗争为纲”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A项不正确,B
11、项正确。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C、D项错误。3(2015浙江学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部法律,它成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法律是()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B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项正确。A项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C项是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
12、会通过的。D项是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考点3|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形成过程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即通航、通邮、通商。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提出祖国统一问题的九条方针政策,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
13、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构想最早针对台湾提出,最早在香港实践)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香港:1982年,中英会谈;1984年,签署联合声明;199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为紫荆花)(2)澳门:1987年,中国政府与葡萄牙政府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3)意义内部: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外部: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
14、告台湾同胞书中和平统一的影响)(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渐被打破。(告台湾同胞书中建议“三通”的影响)(3)1992年10月,“海协会”与“海基会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4)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5)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6)海峡两岸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三通终于变成现实。1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5、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A“一国两制”B“港人治港”C高度自治D实现“三通”D“三通”是指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通航、通邮、通商,故选D项。2(2015浙江学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这一事件表明()A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B中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C海峡两岸“三通”变成现实D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占领A题干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香港回归,回归的本质是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香港回归时,澳门和台湾问题还未解决。C项是台湾和大陆之间交流的问题,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3
16、(2014浙江7月学考)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A“一国两制”的“制”指的是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选A项。考点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内部: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外部: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局势趋于缓和提出与修改1953年12月,周恩
17、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1955年亚非会议上两次修改并最终定型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对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对外)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1)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条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并最终达成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2)万隆会议: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
18、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异”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1(2015浙江学考)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是()A雅尔塔会议B布雷顿森林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C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召开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于19
19、44年,主要讨论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因此该会议应是万隆会议,故C项正确;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1971年召开的,故D项错误。2“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A不结盟B睦邻友好C“一国两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不结盟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故A项错误;睦邻友好与“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不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20、是在1953年,是当时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故D项正确。考点5| 外交关系的突破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原因外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内部: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从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2)原因中国角度: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美国角度:“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21、地位。(3)过程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小球带动大球)。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国官方开始秘密接触。会谈结束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公告发表,引起了世界震动。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同日有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停
22、止炮击大、小金门)(4)意义:中美关系的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的改善冲击和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3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2)史实:1972年9月,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3)意义: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2015浙江学考)19
23、72年,有1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从而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同盟关系的加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 BCDA是在1971年,是在1979年,是在1972年,故本题选A项。2(2015浙江学考)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在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C题干材料与尼克松访华有关,可知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根据所学知识,
24、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C项正确。考点6|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2)主要表现: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发动战争就反对谁。中国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3)中国对外关系方针的调整是国内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和反映。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过程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
25、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了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新增:乌兹别克斯坦)意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016浙江学考)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
26、织的建立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BCDA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故选A项。2(2013浙江学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一外交实践()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D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D本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A项属于新时期我国外交的成就;B项不符合上海合作组织的实际情况,我国不是发达国家;C项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正确答案为D项。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