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判断句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4、 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2、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
4、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
5、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2省略现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6、(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