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0672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1.诗歌诵读。2.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

2、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虔( )信 颤( )抖 深邃( ) 昏

3、晕( )2.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二、理解探究1.蝈蝈和蛐蛐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 读夜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三、合作释疑1. 蝈蝈与蛐蛐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3.感情品读夜,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夜来临,四

4、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1.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3.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_4.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_5.请你选择一个月明星稀或月黑风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五、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静 夜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达标测试1.根据课文填空。它争先_于盛

5、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一旦唱得_了,/便舒适地_在可喜的草丛中间。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又一个五月之夜俄费特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6、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_(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_(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_外国诗两首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略2.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二、理解探究1.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2.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诗的第一

7、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三、合作释疑1.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

8、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2.略3.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四、课内精读1.恬静、欣喜。 2.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3.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

9、更富有感染力。4.示例:郭沫若的静夜5.略五、拓展延伸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达标测试1.略2.(1)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2)“谢谢”一词,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家乡美景中时的喜悦和激动。(3)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4)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于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