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会变味的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
2、钟时间后,再请同学说说。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了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三、米饭、淀粉和碘酒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要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4.思考:蓝色的物质是我们的米饭中的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四、寻找淀粉踪迹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就有了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
3、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五、制作神秘信在革命时期,需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板书设计】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米饭+唾液甜味(新的物质)化学变化米饭、淀粉+碘酒蓝色(新的物质)【教学反思】米饭、淀粉和碘酒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基础,另外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应该比较开阔,会有自己的科学思想,所以整节课我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节课中学生实验一共有四次:品尝米饭,淀粉遇碘酒的变化,米饭遇碘酒的变化,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通过四次实验我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关注更多的是
4、实验器材,对实验方法和步骤并不关注。于是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很大的修改。在前一次教学中,由于学生感觉米饭在他们的生活中过于熟悉,所以在品尝过程中并不用心,所以在说出米饭的咀嚼后变成什么味时说不上来,而探究米饭中淡淡甜味的原因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对品尝米饭这一环节,我的要求提得非常具体:不能说话,请你拿起筷子,把筷子伸到碗里,然后,夹起一小口米饭,把米饭送到嘴里先不要嚼,想想现在的米饭是什么味道?记在脑里。味道大体可以分为六味:酸、甜、苦、辣、咸、淡,是哪一味。现在开始慢慢嚼,慢慢嚼,味道是不是有发生一些变化?变成了什么味儿?感觉到味道变了的,请你咽下。由于有了这样具体的要求,学生品尝很用心,这个教学难点也就轻易突破了。此外,每次的观察和实验,我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没有出现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所出现的慌乱现象。实验操作严谨、规范,实验现象观察仔细、准确。在课堂教学中一边授课,一边观察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行为,并对学生的行为及时做出评价,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给予学生一个指向性的评价,目的是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当然由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条件有限,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诸如实验结果存在偏差,有些实验无法让学生操作等问题,还需后期努力并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