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即时训练一、选择题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核心思想是()A以德服人 B“仁”C克己复礼D仁政B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材料“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的是孔子的“仁”,即“仁者爱人”。2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 B“仁” C仁政D兼爱C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A、B、D三项均不是孟子的主张。3(2016浙江六市六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某位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位思想家是()A墨
2、子 B韩非 C孟子D庄子B题干中的主张的大意是,政事在地方,要害在中央;圣明君主执掌着要害,四方臣民都来为他效劳。这实际上反映出韩非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墨翟D韩非D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等主张,故D项正确。5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
3、社稷次之,君为轻”B根据材料“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知为道家思想。“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思想,故A项错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6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 B孟子C董仲舒D朱熹C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题干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
4、,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三项均与题干体现的思想特点不符。7“今师异道,人异伦,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归儒C从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我们可以看出该建议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D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
5、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没有体现出向社会下层扩展的趋势,故C项错误;太学的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C朱熹是南宋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质上是强调以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欲求,从而维护封建统治。10(2016嘉兴一中月考)关于中国古代不同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孔子B法家
6、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C理学集大成者是陆九渊D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D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韩非,故B项错误;理学集大成者是朱熹,故C项错误;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故D项正确。11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A“致良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三纲五常D“格物致知”D读示意图“本心体悟”为陆王心学探求理,程朱理学认为“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格物致知”。12中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王守仁D由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致良知”,强调自我反省、自
7、我体会,符合材料内容,故D项正确。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弃置)矣。”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主共和C限制君权D民为邦本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普通民众对国家存亡的责任,与题干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强调人民主权和分权制衡,故B项错误;材料反对“人君”独治,批判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民本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作者要表达的是()A重农抑商思想B工商皆本思想C重商主义思想D资本主
8、义思想B从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盖皆本也”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工商皆本,故选B项,排除C项;A项与“盖皆本也”不符;D项错误,黄宗羲还是属于封建士大夫的范畴,并未形成资本主义思想。1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封建私有制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A“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说明其反对君主专制。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墨子材料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
9、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1)上述材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2)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主张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为什么?【解析】第(1)问,要先对各个材料逐一概括归纳,再对各自主张的共同问题进一步进行概括。第(2)问,要结合当时处于分裂战争时代,需要社会安定与国家统一的政治形势回答,法家的主张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战争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更受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10、【答案】(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各自主张:材料一主张“仁”“德”;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而治”;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判断:材料四的主张。原因:因为它有利于当时的争霸战争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格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熹大学章句集注材料二心之本体,原
11、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2)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和王阳明基本思想观点的不同,即“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不同。做好本题:一是把握材料信息,归纳出材料的核心观点;二是抓住朱熹和王阳明学说的主要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段材料。【答案】(1)观点:格物致知。解释: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2)观点: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