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夜歌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及重点新中国时期的诗人、诗歌有那个时代鲜明的特色:一、歌颂时代、歌颂祖国与人民的主题;二、诗人与生活距离的拉近;三、艺术手法上的“中西合璧”。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正确认识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能够发现其诗歌所具有的特殊魅力。重点:一、理解主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对本诗作者公刘并扩展到对那个时代诗人的了解;二、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巧,并能够具体到写作手法的层面进行感悟式的分析;三、了解“意象”这个概念,让学生体会“意象”选取的重要性。二、 教学过程1、 预习阶段布置学生背诵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重音等暂不做强调)2、 课堂教学(1) 通过意象把握特征播放流行
2、歌曲北京一夜,学生也可以即兴哼唱。启发学生:这个歌曲同学们都很熟,可能不自觉地就会哼上两句。其实这首歌有“味儿”,和它的歌词很有关系,歌词里运用了哪些能够体现北京“味儿”的?参考答案:历史、老人;出征、城门;把酒启发学生:昨天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上海夜歌这首诗,作者是通过哪些词汇体现“上海味儿”的?参考答案:钟楼、百宝箱、灯引导对比:同样是“夜”,这两个作品中,“北京”和“上海”的“夜”有何不同?参考答案:“北京”突出了历史感,上海则突出了城市的繁华。小结:刚才所说的“城门”、“灯光”等词汇在诗歌中叫做“意象”。意象的选用对事物特征的表达至关重要。(注:“意象”可能初次接触,仅简单提及,不给准确的
3、定位)公刘很善于抓住典型意象来突出上海的“味儿”。这种善于抓住典型意象来“提味儿”的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要留意学习。(2)通过写作手法体悟作者构思之巧布置小组讨论题:很多人都说公刘有“才华”,他的诗很有“特色”。你认为是不是?为什么?(无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小组讨论各小组派出代表谈本组的看法。参考答案1:是。比如说比喻非常新奇。将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比喻为铰碎天空的巨剪、将夜色比喻为可以“挂”下来的垂帘,具有通感的特点,变无形为有形,让画面更具有动感。(学生能够体会变无形为有形,但能回答不出“通感”的概念,可由老师补充。)将上海的灯光比喻为女人打开了她的百宝箱,视觉上二者均珠光闪闪,十分
4、形似;气质上使上海富有了娇媚女子的特征,更是神似。“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名词直接罗列的比喻兼具排比的气势,给人强烈的印象。“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这关系型的比喻将距离较远的街道街灯和诗歌标点拉在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参考答案2:是。“上海关。钟楼”、“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等名词直接罗列的形式特别有诗味,类似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和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如果改为一般的表达方式就没有诗歌跳跃感和特有韵味,比如“在上海关的钟楼上”、“ 这是灯的峡谷、灯的河流和灯的山”。参考答案3:是。三组诗好比跳跃性较强的蒙太奇(镜头)。第一组,钟楼上时针和分针的特写;第二组
5、,上海夜色的全景;第三组街道的中景。三组形成“近远中”的关系,三组的变换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参考答案4:不是。(3)通过主题领会和拓展阅读来“知人论世”引发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上海之夜的繁华?题目“上海夜歌”中的“歌”是什么意思?请猜测作者名字“公刘”有何含义?参考答案:作者为什么写上海之夜的繁华是为了歌颂中国人民建设祖国的业绩,根据是“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这一句。题目“上海夜歌”可做两种解释,第一种的“歌”是名词,诗歌。第二中的“歌”是动词,歌颂。第二中似乎更贴切。“公刘”是笔名,取自诗经.公刘篇,用以激励自己像周人酋长公刘那样为祖国人民奉献终身。引导生生互动:同学们还了解公刘的哪些
6、情况?知道他的哪些诗歌?或者对五十年代的诗人有所了解?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ppt或事物投影展示):公刘自我总结说,他在全部创作中,始终追求三个目标:第一是有大脑,第二是有骨头,第三是有灵气。诗歌皱纹 是什么样的蜘蛛,/ 在她的脸上织了一张网,/ 然后在一点一点地 / 把它吃光。/ 蜘蛛啊,/ 蜘蛛啊,/ 你的名字,/ 是不是叫做希望。公刘散文中国病人 我正是一个得了“中国病”的中国病人。所谓中国病,就是政治病。/ 说起来,我的政治病史也不算短了,最早当从年底算起罢。这年月,全中国大闹学潮,为的是声援惨遭国民党屠杀的昆明西南联大学生。我也满腔热血,义无反顾,毅然站到了蒋介石政权的对立面。从此,我
7、开始尝遍了黑名单、盯梢和以逮捕相恫吓的滋味,其病理表现主要是长期睡不了囫囵觉,并逐渐演变成顽固性的失眠症。/ 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实指望从此天下太平,没料想,打1955年起,旧病灶又猛然爆发,反胡风、肃反、反右派,其后大运动套小运动,直至“文革”,我终于被真疯子宣判为“疯子”了。 草草四分之一的世纪,失眠已是小菜一碟,倒是平添了许多重病,屡次三番死去活来引导学生小结:公刘就是那个时代诗人的一个缩影。他们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一、歌颂时代歌颂祖国人民的主题;二、诗人与生活距离的拉近;三、艺术手法上的“中西合璧”。其他也可,如热爱祖国、遭受迫害、坚贞不屈而又保持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三、课后作业
8、(1)“时针和分针 /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想象十分奇特,请仿照这个句子写四句诗,主体任选。(答案略)(2)公刘写的上海夜歌共有两篇,课文中的是第一篇,请对比两篇的异同。(角度不限:主题、手法、意象均可)上海夜歌(二) 公刘上海的夜是奇幻的;淡红色的天,淡红色的云,多少个窗子啊多少盏灯,甜蜜,朦胧,宛如爱人欲睡的眼睛。我站在高耸的楼台上,细数着地上的繁星,我本想从繁星中寻找牧歌,得到的却是钢铁的轰鸣。轮船,火车,工厂,全都在对我叫喊:抛开你的牧歌吧,诗人!在这里,你应该学会蘸着煤烟写诗,用汽笛和你的都市谈心1956年10月5日参考答案(不强求全面和系统,让学生有比较
9、的意识即可)1、主题同,都是歌颂新中国上海的城市建设。2、手法异。第二首以直抒胸臆为主,第一首则通过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方式委婉地表达。3、意象上第二首诗更丰富,它包含有第一首诗的“夜”、“灯”、“楼”等,同时增加了“轮船”、“工厂”、“煤烟”等。更具有现实感。4、情感上,第一首比较内敛,第二首则比较强烈。附录1、北京一夜 (歌手:陈升)one night in beijing词陈升 刘佳慧曲陈升京剧(老生 花旦)刘佳慧编曲:李正帆女:不想再问你你到底在何方不想再思量你能否归来么想着你的心想着你的脸想捧在胸口能不放就不放男: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不管你爱与不爱
10、都是历史的尘埃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女: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男: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把酒高歌的男儿是北方的狼族女:人说北方的狼族会在寒风起站在城门外穿着腐锈的铁衣呼唤城门开眼中含着泪男:呜我已等待千年为何城门还不开女:呜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良人不回来合: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男: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合:one night in b
11、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男: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地安门女:人说地安门里面有位老妇人犹在痴痴等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男: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合:one night in beijing 你会留下许多情不要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人)男: one night in beijing one night in beijing女:不想再问你你到底在何方不想再思量你能否归来么想着你的心想着你的脸想捧在胸口能不放就不放男:one night in beijing 你会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上海夜歌公刘诗作在展
12、示上海的美丽景色时,首先把焦点对准上海滩上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海关大楼。诗人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通过画面的叠现:远镜头上海关、中镜头钟楼,最后突出了特写镜头时针和分针。这种表现方法给读者的视觉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诗人把焦点定位在时针和分针上,随即用一个比喻“像一把巨大的剪刀”,来突出时钟送昼迎夜的特性,仿佛是由于时钟这把巨剪“一圈,又一圈”地把白天铰碎,上海的夜晚才终于到来。首节诗的末句“铰碎了白天”,不但暗中呼应了诗题,而且在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节诗具体描写了上海的夜景。首句“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确为警策之句,二十四层高楼是上海当时最高的建筑物,当暮蔼悄悄降临的时候,高高耸立的
13、上海国际饭店大楼的顶端早已显得朦朦胧胧,这就使人感到夜色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如同一幅垂帘”,“从二十四层楼上挂下来”,这种感觉虽然是错觉,但却把大都市里黄昏到来时在人们心头的印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它不禁使人联想起李白的名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当然,在上海大都市里,傍晚引人注目的不是随人归去的山月,而是它的灯光。果然,上海“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末节诗具体渲染了上海这个中国最现代化的都市璀灿的夜景:到处是“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这种壮丽的景观在当时只能在马路纵横,车流如河,高楼林立的大上海才能见到,也只有大上海才配得上这样的诗句。诗歌到此,
14、诗思突然产生飞跃,从形容、描述上海夜景,升华为对上海市六百万人民的歌颂,诗人衷心赞美了是上海人民无数双勤劳的手,创造了这种美丽的人间奇观。但诗人在表现自己的观感、思想时,并没有脱离艺术形象的创造作抽象的议论,而是展开灵动的想象,抓住上海夜景的特色,把勤劳智慧的上海人民比喻为诗人,把美丽的上海夜景比喻成是他们精心写就的一首“壮丽的诗篇”,而“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诗作对上海景观的描写,既“不是‘一瞬’的描模”,也“不是‘单一的透视’”,而是采用了中国山水画里常用的散点透视手法,也就是说,一、诗人对上海景观的描写是依次在一定长度的时间里进行
15、的。从时钟铰碎白天,到夜色挂下来,再到华灯初上,最后是灯火辉煌,表现出了一种时间上的序次性;二、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是多变的,有平视(包括远、中、近视),如“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到处珠光点点”;有仰视,如“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灯的山”;还有俯视,“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甚至末句的比喻也是鸟瞰式的,“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可以“避开单一的视轴,而设法同时提供多重视轴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环境”。诗作表现出诗人具有很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他能运用丰富的想象,把瞬间所得的艺术感觉通过生动、奇警的比喻,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打动读者的艺术目的。像
16、把上海的昼夜交替,比喻为时钟的巨剪铰碎了白天、把夜色的降临,比喻为一幅垂帘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以及把上海美丽的夜景暗喻为壮丽的诗篇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注释: 叶维廉:中国诗学,15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同上海夜歌 公 刘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像一把巨剪,一圈,又一圈,铰碎了白天。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如同一幅垂帘;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1956.9.28上海 公刘(1927年3月7日2019年1月7日),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
17、南昌人。1939年开始写诗。1946年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1948年赴香港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赴大西南,当过见习编辑和文艺助理员。发表反映西南边疆的诗歌西盟的早晨等。1955年调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此时代表诗作有五月一日的夜晚、运杨柳的骆驼、上海夜歌(一)等。出版了与人共同整理的民间长诗阿诗玛,影响较大。其他诗集有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等,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1958年被划为右派,遣送山西工地服劳役。60年代初曾发表过一些诗作。“文革”中再次遭受磨难。1979年平反后,又发表有沉思、星、十二月二十六日、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反思作品。出版长诗尹灵芝,诗集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夜梦钞、刻骨铭心等,散文集酒的怀念等。他的诗歌观点是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也吸收外国优秀诗歌的长处。其中诗集仙人掌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一等奖。大量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早期作品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热烈直白。新时期以来的作品则风格沉郁,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富有哲理,对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悲欢沉浮进行严峻的反思,感觉敏锐,意象深邃。第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