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考语文 写作培优训练一 佳作展示二.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0167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写作培优训练一 佳作展示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考语文 写作培优训练一 佳作展示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写作培优训练一【佳作展示二】鹿死谁手付毛毛2800年某月某日,王二学、张三师和李四全,一起闲游到苏堤之上,苏堤两岸轻风拂柳,三人不由得便天南地北地侃了起来。聊着聊着,三人就争论起成才与拜师方面的问题来。王二学认为,有没有老师不重要,只要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就能无师自通;张三师则相反,他认为只要一切听老师的,再大的问题也不在话下;李四全则主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肯定老师的作用,又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三人争论得不可开交,最后终于商定,按各自的方法来比试一下。咋比?别急,为了公平起见,三人的脑子中都输入了知识驱除程序。然后各自乘时光机驶入公元年。一王二学来到了宋代,他一刻也不耽搁

2、,立即找书开始读。可一拿起书,他就傻了眼。这本书上的第一个字他就不认得。幸好,这王二学还算聪明。他开始从字的起源推敲,琢磨,从甲骨文开始研究,可是左研究右琢磨,头皮都被抓破了,仍想不通。邻居见他如此好学,都劝他进学堂,找个老师来指导指导。可王二学却把嘴儿一撅道:无师可自通。十年苦学后,他终于学会了日字,可发音仍然不准,唉!于是民间便流传开一首为他而写的打油诗:楔形字,甲骨文,从头开始找学问。抓耳挠腮十余载,还是苦苦未学成。为啥-只因没找引路人。二这张三师当然是唯师命是从喽。为了学有大成,他做了孔子的弟子。天天跟在孔老夫子后边,孔夫子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让他拿两颗花生米,他决不拿三颗。在学习

3、上更是如此。一日,孔夫子对他说:学要有所成,需如先人之头悬梁,锥刺股,方可有所为。这张三师听了后,果真开始整日地将头悬在梁上不多时日,便见深夜的纱窗上,映出一个枯瘦如柴的身影,并听此人偶尔吟诗一首:头可断,血可流,就是不能违师言。骷髅头,皮包骨,一日下来真是苦。-唉,读书真是苦。做孔子的学生不易,但想到做孔子学生的骄傲,做孔子的学生将大有作为,也就以苦当甜、苦中作乐吧!三李四全来到尼山书院,拜丁程雍为师。白天听丁先生讲解,晚上就坐在灯下温习功课,遇到实在不懂的问题,第二天一大早便去问丁先生。在丁先生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李四全很快领悟了四书五经,且能倒背如流。一日,他文思泉涌,挥笔即成师恩诗一

4、首:帘外竹影扫秋风,帘内书生苦读忙。恩重如山丁夫子,化作尘泥勿敢忘。五年后,不辱师命,中举三人重返2800年的苏堤上,王二学和张三师低头不语,唯有李四全满脸的自信其实,求学就是这样,没了老师的教导,即使再聪明的头脑也会有堵车之时,若无人予以帮助,则车只能停滞不前;若一味地惟师命是从,不加任何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再好也超不过他的老师。如此,何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处理好了学习与从师的关系,才能达到时间与效果的双赢。否则,即使再抓耳挠腮,心急如焚,也无济于事。点评文章中心明确,紧扣话题,构思独特,可以说大胆而又新颖。作者设计了三个人物,并让其分别代表一种观点,且让他们进行比试,通过比试就自然而然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以及文章的主旨。这就避免了写作此话题作文时泛泛而论的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