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单元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攒拥冗长敦厚殷勤B.涤荡偌大麦秸泡馍C.陵墓逞能嬉闹震憾D.熨平痴呆田埂渺小答案C解析C项,“震憾”应为“震撼”。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即使没有老伴在身边陪伴,孑然一身也可以幸福,没有生活琐事的负累,随心所欲地享受自由。中考后,告别了青梅竹马的初中同学,来到高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习新知识,感到眼界开阔,前途更光明。在当下中国,有些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地位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其实
2、,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努力学习,就能增加才干。有了知识功底,还要多思,才能形成思想。多练,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出口成章,文不加点,靠的是多学,多思,多练。班主任虽然日理万机,但多次找我谈心,解开我的思想疙瘩。我再不努力学习,对得起班主任吗?A.B.C.D.答案D解析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孑然一身:孤零零一个人。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对象用错。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所指对象只能是物,此处形容“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
3、且大有作为的人”多,用错了对象。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此句大词小用。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我看来,贾平凹的秦腔就是沈从文没有写完的长河。沈从文太爱他的家乡,他不忍心把他已经觉察到的家乡人的变化写出来。贾平凹比沈从文心硬,他把他所感受到的家乡,农村社会在20世纪的变迁写了出来这就是长河已经写了一部分但没有写下去的东西。这样看沈从文,沈从文的文学丰富起来,不是一幅画挂在博物馆里。他也不是过去的人,不是已经过气的作家,他是活在今天的。A.因为所以况且如果也也B.因为所以可是只有才才C.虽然但因为如果才才D.虽然但因
4、为只有也也答案B解析“沈从文太爱他的家乡”和“他不忍心把他已经觉察到的家乡人的变化写出来”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第一、二处横线应该使用“因为”“所以”,由此排除C、D两项。“贾平凹比沈从文心硬”是把贾平凹和沈从文进行比较,构成转折关系,所以第三处横线应该使用“可是”,排除A项。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经过艰难的跋涉,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条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B.因为我们的到访,使这个即将消逝的山村有了一丝生气。C.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这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到二十五万,原因是因为一场浩劫。D.即使在比较平静的夜里,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声也会让
5、人觉得格外恐怖。答案D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将“一条窄窄的石路出现在我们面前”改为“找到一条窄窄的石路”。B项,缺少主语,去掉“因为”或“使”。C项,句式杂糅,去掉“因为”。5.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妥帖的一句是()A.我不是都市激昂的乐章,也不是小山乡愁间的短笛;而是茫茫沙漠中的一串驼铃勇敢的跋涉者的旅伴。B.我不是钱塘江澎湃的雄潮,也不是桃花源安逸的小溪;而是路边草丛中的萤火虫给行人带来光和热。C.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也不是屈身于卧房斗室的盆栽;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装扮美丽的大自然添上一笔。D.我不是超凡脱俗的白莲,也不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是万绿丛中最普通的一株小花也有一
6、份与众不同的自豪。答案B解析“萤火虫”与“雄潮”“小溪”不同类,也不相关,“带来光和热”也不妥。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看麦熟刘成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
7、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
8、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秦腔的声音。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
9、们的心坎了。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或者静看半天,或者干脆上前折个麦穗,放在手心把颗粒搓下来,吹去皮皮,数数一共是多少颗,然后挑一颗胖嘟嘟的颗粒,轻巧地扔进红唇,用雪白的牙齿咬咬。只这么一下,她们就能估摸出眼前这片麦子能产多少斤上等麦,能磨多少袋特级粉,能擀多少案好面条了。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的灿烂。但绝
10、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
11、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可是婆家的事又如何能让她们放下心呢!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2、)A.麦子的金黄与婆娘们的亮丽动人交相辉映,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B.作者笔下人物鲜活生动,多姿多彩,婆娘勤劳孝敬,公婆通情达理,爹娘质朴善良,集中展现了关中人民的精神风貌。C.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关中平原麦熟和婆娘们看“麦熟”的喜人景象,意在突出本文“歌颂丰收”的主题。D.文章第段,作者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体现了“看麦熟”风俗的文化内涵及其深厚底蕴。答案C解析C项中“意在突出本文歌颂丰收的主题”错误,本文主题丰收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美德,是对关中人特有的淳朴风情的歌颂。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
13、以“肥沃的关中平原”开头,既为后文描写麦熟景象做了铺垫,也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B.文章第段按时间顺序,多用短句,简洁明快,既可突出小麦生长之快,也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无比喜悦。C.文章第段文字主要通过对群体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场面烘托,表现婆娘们对娘家和婆家的双重牵挂。D.本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为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生动展现了关中大地的独特魅力。答案C解析C项中“对群体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场面烘托”错误,对群体人物的刻画主要运用的是心理描写。8.文章洋溢着关中平原浓郁的乡土风情,请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参考答案农谚:“清明麦子埋老鸹”“清明时节雨纷纷
14、”,清明节气与当地农业相连,增添了浓郁的民俗气息。称谓: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一心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别具人性与人情味。饮食: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关中饮食,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民乐:诗经之歌融入秦腔,写出了当地古老、粗犷、淳朴的风俗。关中风俗:“麦梢黄,女看娘”的风俗辈辈沿袭,在现代依然有着旺盛蓬勃的生命力。9.散文最突出特点“形散神聚”在本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文章内容丰富,语言表达活泼,但线索清晰,题旨明确而集中,体现了散文在自由中有节制的美。形散:文章场景多样,表达形式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句式长短、整散结合,有人物描写,有借物抒情,
15、也有发表议论。神聚:结构上以“看麦熟”为线索,串起了这些场景,思路清晰,结构谨严。文章主旨在于集中表现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展现以婆娘为代表的关中人孝顺善良、勤劳质朴、热爱生活、活力四射的美好的人情、人性,表达对中华民族悠久的淳朴本色的赞美之情。解析“形散”:文章场景多样,依次描绘了麦子成熟、婆娘们忙碌准备、行走路上、品尝麦粒、牵挂爹娘等多个场景,看似散落;表达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叙事、写人、抒情等;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生动展现了关中大地的独特魅力;句式长短、整散结合;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所以整体看
16、起来,文章的格式不拘泥于形式。“神聚”:首先,文章线索明确,结构上以“看麦熟”为线索,作者通过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思路清晰,结构谨严;其次,主题鲜明,文章主旨在于集中表现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顺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文章全部内容皆围绕这个主旨展开。三、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其实是有解的,其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
17、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a)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b)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c),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
18、打的人群是多么(d)二愣(e)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10.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abcdeA;,!“”B,。C;、。“”D,、!答案A解析(a)处“一抹黄褐的平原”与“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构成并列关系,故排除B、D两项;(b)处根据如果句子中大并列之间又有了小并列,单句中,大并列之间用逗号,小并列之间用顿号,“白杨、苦楝、紫槐”属
19、于小并列,整个句子与前面句子构成大并列,故选用逗号,排除C项;(c)处“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表示感叹,故选用感叹号;(d)和(e)处“二愣”是引用,故选用双引号。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参考答案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解析题干中更改成“人们”效果不如“你”好;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
20、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而题干使用陈述句,语气不如原句强烈,所以题干表达效果不好。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参考答案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解析处后面句子“这其实是有解的”,是对画横线处的解释,故处应表示疑问或不解,故填“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处是对面句子的总括,根据下文“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可见是对秦人的描述,故填“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13.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
21、段话,不超过50个字。20世纪90年代,北斗系统启动研制,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先有源后无源,先区域后全球。先后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现如今,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参考答案北斗系统经历“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全球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服务。解析语段第一句话交代北斗系统研制的发展思路。第二句话具体诠释第一句话内容。第三
22、句话强调北斗系统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第四句话交代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一、二句内容可以整合概括为“北斗系统经历三步走发展战略”,或“北斗系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三、四句内容可以检索出的关键信息是“自主建设”“为全球提供服务”“高精度、高可靠”。据此概括整合即可。14.下图是国家邮政总局于2020年5月11日发行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邮票。全套2枚,采用连票形式,以远近结合(第一图远景有城镇楼宇、乡村景象以及飞机、轮船、货车、高铁等;第二图远景有救治场景、方舱医院等。将两图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众”字为红色底)的构图方式诠释了全民抗疫的主题。请写出三处构图要素并阐明寓意。要求
23、语意简明,句子流畅,不超过120个字。参考答案“众”字为红色底,寓意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消灭新冠肺炎”图景置于“众”字之下,寓意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疫情。第一图近景有医护人员等群体形象,远景有城镇乡村景象,寓意人人参与疫情防控。第一图飞机、高铁等元素,寓意全国各地包括海外驰援湖北的感人场面。第二图以救治场景、逆行支援背影等为背景衬托医务人员,寓意他们不畏艰险、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15.下面是复兴中学校庆的征文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做修改。金秋十月,学校将迎来百岁生日。为弘扬“复兴”精神,凝聚校园文化,我们热诚地邀请广大教职工、海内外校友,抽
24、空拿起手中的笔,讲讲您与学校的故事,抒发您对学校的情感。凡参加此次征文的投稿者均惠赠一份校庆纪念品。敬盼您的来稿。参考答案(1)“生日”改为“华诞”;(2)“抽空”改为“百忙中”;(3)“讲讲”改为“讲述”;(4)“惠赠”改为“赠送”或“敬赠”。解析仔细阅读征文启事初稿的片段,可发现:“生日”一词一般用于指人出生之日,此处用于修饰学校建校一百周年不当,且口语意味较浓,可改为“华诞”;“抽空”“讲讲”是口头语,校庆征文启事应用庄重的书面语,故可分别改为“百忙中”和“讲述”;“惠赠”是称人赠予的敬辞,用于此处不恰当,此处是说校方将赠予参加此次征文的投稿者纪念品,可改为“赠送”。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