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三打白骨精第课时1.品读课文,关注人物。抓住重点词语或句子感悟白骨精、唐僧和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感受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对比阅读,关注情节。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体会文章反衬和反复叙事的写法,感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表达特点。3.用本课习得的读书方法阅读名著西游记,关注人物和情节,开展赏读名著活动。【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或句子感悟白骨精、唐僧和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感受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难点】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体会文章反衬和反复叙事的写法,感受故事情节跌宕
2、起伏、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特点。来源:ZXXK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的内容。2.过渡:上节课大家了解了这个故事,白骨精、孙悟空、唐僧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故事,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故事梗概,以旧引新,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感悟人物形象,体会写法1.故事围绕白骨精三变、悟空三打、唐僧二责展开,为我们呈现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潜心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标画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透过这些词句你感受到孙悟空、白骨精、唐僧怎样的人物形象?批注出来。2.学生默读课文
3、第27自然段,标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1)感受作者对“白骨精”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了吃到唐僧肉,白骨精三次变化不同的身份来欺骗唐僧。咱们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白骨精这一人物形象的。引导学生交流:预设1:一变。PPT出示: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抓语言:抓住“不胜欢喜”“自言自语”,指导学生读出白骨精贪婪的本性。抓动作:从“摇身变作、拎斋饭、径直、特地”等动词中体会白骨精变化速度快,妖术高,阴险狡诈
4、的特点。预设2:二变。PPT出示: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抓动作:“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吗?说明了什么?一个“闪”字准确地表现了白骨精狡猾贪婪的性格特征。抓神情:哭伪装,装可怜,阴险狡诈。预设3:三变。PPT出示: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抓心理:不甘心的心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三番两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刚才我们抓住了白骨精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悟到一个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白骨精。我们再看白骨精的三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它为什
5、么要这样变呢? 引导学生抓住白骨精三次变化的不同:“一变”美貌的村姑使的是美人计,用美丽的外表掩盖其罪恶的心理;“二变”八旬老妇人来寻找失踪的女儿使的是苦肉计,扮演了一个悲苦的母亲身份,其目的是进一步欺骗有菩萨心肠的唐僧;“三变”白发老公公,来寻找老伴和妻子, 使得前面的计谋连成套,这叫连环计。进一步体会白骨精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后面体会文章反复写法,感受文章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特点做好铺垫。来源:小结:为了吃到唐僧肉,白骨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中,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贪婪狡诈、诡计多
6、端的白骨精形象。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再次感受白骨精的狡诈贪婪、诡计多端。(2)感受作者对“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虽然白骨精诡计多端,三次变化不同的身份,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孙悟空凭着自己高超的本领,三次与白骨精交锋,最终打死了白骨精。作者又是如何刻画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呢?引导交流:预设1:一打。PPT出示: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唐僧连忙扯住悟空。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抓语言:“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体会悟空的火眼金睛,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本领。抓动作:指导学生抓住悟空
7、的动作(举起、当头就打、劈脸一棒)来体会,感受孙悟空打得狠、打得猛、疾恶如仇的特点。预设2:二打。PPT出示: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抓动作:“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为什么“也不说话”?体会孙悟空打得急。 孙悟空疾恶如仇,除恶务尽。再不快点,妖精就要逃跑了。预设3:三打。PPT出示: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抓动作(“藏、迎
8、、笑”和“抽出、暗中叫来、抡起、一棒打死”。)“藏”:想得周详。瞒过师父和妖精。“迎”:装给唐僧看的,机智之举。“笑”:这是友好的笑吗?这一笑意味深长,有迷惑,有警告,还有自信。“抽出、暗中叫来、抡起、一棒打死”:抽出金箍棒,却不急着打下去,而是暗中叫来众神作证,之后方才抡起金箍棒狠狠地打死白骨精,与前两次相比,你发现了什么?(没有仓促出手,考虑问题周密了,名副其实地智打。)总结:我们通过潜心阅读,抓住描写孙悟空的动作、语言的词句,感受到了一个机智勇敢、武功高强、有妖必除、除妖必净的悟空形象。再比较悟空“三打”的不同,再次感悟孙悟空的形象和情节起伏。白骨精三次变化,各不相同,环环相扣。悟空三次
9、棒打是否一样呢?对比阅读“三打”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三打的不同,体会第一次悟空“劈脸一棒”是猛打;第二次“当头一棒”是急打;而第三次智打,作者描写得最为翔实,是课文的重点。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坚定形象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正因为这三变不一样,所以这三打也不一样,这样人物的形象才愈加丰满。为什么“第三次打”写得具体?链接“唐僧”这一人物形象。(3)感受作者对“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又是怎样刻画唐僧这一人物形象的?默读、批注。 交流。一责:PPT出示: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二责:PPT出示: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
10、二十遍紧箍咒。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 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引导学生抓住唐僧的动作“摔”,体会唐僧胆小。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唐僧的语言,尤其是提示语“喝道”“非常生气”“大惊”“无奈”生动地表现了唐僧说话时的神态、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朗读品味,体会人物语言特色,感受唐僧人妖不分、善良糊涂、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关注提示语,读出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来源:ZXXK链接悟空第三打,初步感受反衬
11、写法。引导学生明白:正是唐僧的人妖不分、善良糊涂、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对悟空的不断责怪才反衬出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所以悟空的“第三次打”刻画得具体、形象。小结:用心读,设身处地地去想,我们就走进了人物内心,感受到孙悟空、白骨精、唐僧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果我们以后在写一个人物的时候,也像作者一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写,我相信你们笔下的人物形象一定会更鲜活,更生动。二、回归整体,总结写法1.对比人物形象,体会反衬的表达方法。教师引导:文章重点写孙悟空,为什么作者还要用那么多笔墨来写白骨精和唐僧呢?不写白骨精和唐僧行吗?引导学生把白骨精、唐僧的形象和孙悟空做对比。唐僧是非不明,人
12、妖不分,忠愚不辨,一再冤枉悟空,让人气愤;白骨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让人愤怒;白骨精“三变”、唐僧“二责”,更能反衬出孙悟空火眼金睛、机智勇敢、神通广大、坚定不移、忠心耿耿的性格特点。2.体会文章反复叙事的写法,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教师引导:悟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为什么作者不让他一次就打死白骨精,而要三次呢?如果让孙悟空一次就打死白骨精,你觉得和打了三次才打死有什么不同?引导浏览全文,透过“三变”“三打”“二责”这条主线,感受作者在组织材料时的别具匠心,体会反复叙事的写法,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总结:作者通过“三打”来展开情节,使故事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引
13、人入胜,更能体现出孙悟空降妖除魔的艰苦不易,这种写法叫作反复叙事。像这样以“三”为题的文章还有很多,像三顾茅庐三打祝家庄等,反复叙事既是情节的需要,又是内容的需要,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以后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还要关注情节的变化。3.今天我们品读了故事三打白骨精,对你读故事有什么启发?你认为该怎样读好一个故事呢?小组交流,组织汇报。教师随机引导:(1)读懂故事读故事时首先了解故事梗概:既可以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也可以抓住故事的线索。(2)读透故事抓住感受深的地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一读、品一品,走进人物内心,想一想作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3)走出故事读了故事,
14、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启发,写在摘抄本上。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原著中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更加曲折的情节。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原著,相信那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情节一定会让你着迷。必做题:1.以“三打”“三变”“二责”为主线,生动形象地复述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2.阅读原著三打白骨精。选做题:用本课习得的读书方法(关注人物形象和情节变化)阅读名著西游记,如果有困难也可阅读儿童版的,为下个月的“西游故事会”做准备。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西游记中其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开展“西游故事交流会”活动,继续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
15、参与面与知识面。这篇课文细致地刻画了机智勇敢的孙悟空、狡猾善变的白骨精、人妖不分的唐僧,以及贪吃可爱的猪八戒的形象,但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我们在阅读名著时要注意学习和领悟。作业1教材第45页3、4题。作业2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tn sn()zhi fn()yn mn ()zhu y()yo ui ()h ma()chn shn jn ln()二、读一读,填一填。 一()青烟一()罐子一()尸首一()金箍棒一()骷髅一()斋饭三、课文内容我知道。本课的六要素是:时间: 地点:
16、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小蝌蚪看海小蝌蚪被放进一只水杯里,他时而潜入杯底,时而浮上水面,真是舒服极了。他高兴地大喊大叫:“多么平静的大海啊!”一天,小蝌蚪被带到海边,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烟波浩渺,白浪滔天,与天相接,无边无际。小蝌蚪惊呼:“这是什么地方呀?”海龟听了小蝌蚪的惊叫,露出水面说:“这是大海呀!”小蝌蚪摇头说:“不对,大海是圆的,海水又平又静。这里无边无际,波浪滔天,怎么会是大海呢?”虽然海龟一再向小蝌蚪说明这就是大海,小蝌蚪仍是不信,非坚持说大海是圆的,海水又平又静。他俩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在这时,小蝌蚪忽然看见海边游人野餐用的水杯
17、,高兴地说:“那才是大海呢!”海龟一听哈哈大笑感叹地说在蝌蚪眼里一杯水便是大海了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怎么会是大海呢?2.给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加标点。3.小蝌蚪把什么认作是大海了?来源:学。科。网Z。X。X。K4.短文说明了小蝌蚪的,还有一个故事是把井口大的天当成整个天空,这个故事的名字是“”。【参考答案】一、唐僧斋饭隐瞒咒语妖怪蛤蟆崇山峻岭二、缕个具只堆碗三、一天高山前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白骨精想吃唐僧肉悟空被师父骂,白骨精没有得逞白骨精化作一堆骷髅四、1.不会是大海。2.,:“,! ”3.把一杯水认作是大海了。4.目光短浅井底之蛙2019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
18、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选自经典名著西游记,老师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文本这个例子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价值,结合小说这一体裁特点,把“凭借语言材料感悟人物形象,体会写法,复述故事”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把“透过情节一波三折的变化,体会反复叙事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作为教学难点。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紧扣重难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品味、感悟的同时,走出文本积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习得方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凭借语言材料感悟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所用的表达方法。在精读感悟环节,教师紧扣“作者是如何围绕三变三打二责这条主线来刻画孙悟空
19、、白骨精、唐僧这三个人物形象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标画批注后,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词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生动准确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2.以“三变”“三打”“二责”为主线,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会文章反复叙事的写法。“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唐僧“二责”为线索,对比阅读,体会故事叙述内容的变化,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并以此为线索复述课文,体会反复叙事的好处。学生在品读感悟的同时积累、内化,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语文素养得到提升。3.以读三打白骨精这篇文章为引子,习得读故事的方法,学以致用,
20、为学生读故事做好铺垫。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扶得过多。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概括,概括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再进行引导完善,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题材,可以充分放手。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心中始终具有生本意识,把握文本特点,坚守语文本位,增强文化浸润意识,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编者所期望的那样,通过学习本课习得读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游记,然后在“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中简介全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增加读书兴趣,把课标中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
21、要求落到实处。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名师来指导复述故事时,要找出故事的六要素。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接着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中的人物;然后叙述故事的过程。重点抓住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什么化身出现的;孙悟空识破妖精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留意文中唐僧对孙悟空棒打妖精的态度描写。2.用钢笔描红。名师来指导描红时要观察每一个字的笔画、偏旁及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从总体上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如“蛤”“瞒”要写得左窄右宽;“斋”上的“文”撇、捺舒展以盖下。描红要一次性完成。3.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答案大家找四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1)“
22、夺”表现了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2)“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竹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常人不同。(3)“摔”体现了唐僧胆小并受到了严重的惊吓。(4)“笑”表现出悟空的自信与乐观。4.你还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故事?与同学交流交流。答案大家找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女儿国”“大闹天宫”。这些故事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矛盾,写出了个人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受制约的矛盾处境。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西游记中的经典名句(1)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3)海阔凭鱼跃,天高
23、任鸟飞。(4)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5)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6)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7)只管走路,莫要多心。来源:(8)不看僧面看佛面。(9)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不如忍气高。(10)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
24、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11)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
25、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2)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3)有缘洗净忧疑病,绝念无私心自宁。(14)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第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