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检测一、填一填。(25分)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 )一般不包括(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 ), ( )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3、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和是( ),积是( )。4、( )既是9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5、从199起,连续写5个奇数( ),从388起,连续写5个偶数( )。6、10以内的非零自然数中,( )是偶数,但不是合数;( )是奇数,但不是质数。7、偶数+偶数=( ) 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 )8、在0、1、0.8、25.2、35、-4这些数中,自然数有( )。9、一个四位数,千
2、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十位上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个位上既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数是( )。10、一个两位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 ),最大是( )。11、在1-20中,质数有( ),合数有(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2、一个一位数,它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它是( )。13、两个质数的和是21,积是10,它们是( )和(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1、因为38=24,所以24是倍数,3是因数。 ( ) 2、偶数的因数一定比奇数的因数多。 ( ) 3、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 ) 4、在3、4、5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
3、成三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 )5、合数都是2的倍数。 ( ) 6、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7、80.4=3.2 ,8是3.2的因数。 ( )8、甲数除以乙数,商是15,那么甲数一定是乙数的倍数。 ( )9、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 )10、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1、在下面的图形中左图是右边哪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呢?( )2、自然数包括( )。A.质数、合数 B.因数和倍数 C.奇数和偶数3、一个立体图形,从左面看形状是 ,从上面看形状是 ,共有( )种搭法。 A.3 B.6 C.74、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
4、的积一定是( )。A.奇数 B.偶数 C.两种情况都有可能5、三个连续的自然数都是合数的是( )。A.2、3、4 B.5、6、7 C.8、9、10四、写一写。(33分。第2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1、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倍数至少写4个)。20的因数: 倍数: 17的因数: 倍数: 21的因数: 倍数: 2、在39、47、58、79、48、50、55、125、60、85、135、300几个数中:(1) 是2 的倍数的有: (2) 是3的倍数的有: (3) 是5的倍数的有: (4) 是2、3、5的倍数的有: 3、按要求写数。(1) 我是比3大、比7小的奇数。 (2)
5、我和另一个数都是质数,我们的和是15,我们是 (3) 我既是6的倍数,又是54的因数。 4、从3、2、0、1中取出三个数,按要求组成三位数:奇数: 偶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3的倍数: 5、不用计算,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余数。4972( ) 8615( ) 4645( ) 1872( ) 10233( ) 1265( )6、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质数。9= + 18= + 7、在1、17、22、37、49、87、91、63中,质数有 。 五、连一连。(共6分)1. 从正面看 从右面看 从上面看2. 正面看 左面看 上面看六、解决问题。(16分)1、有95个面包,如果每2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
6、如果每5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每3个装一袋,能正好装完吗?为什么?2、一个数既是48的因数,又是8的倍数,同时还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多少?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
7、席、讲席”等。3、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质数个单位,周长是36个单位,面积最多是多少个单位?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
8、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
9、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4、学校组织208名同学做游戏,如果每3人一组,至少再来几人刚好没有剩余?如果每5人一组,至少再来几人刚好没有剩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