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89458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2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十二单元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4)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地发展了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第 24 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

2、新考纲命题角度备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全国卷,24:从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2016全国卷,24:从汉代论语地位出发,考查儒学的思想渊源32015全国卷,40:从与汉代儒学比较出发考查孔孟儒学的核心主张42015全国卷,24:从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出发考查儒学理想化政治诉求的特点52015全国卷,40:从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的比较出发,考查两者法制观念内容的不同及导致不同的时代背景的差异62011大纲卷,37:从早期儒家经典出发,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1.高频考点:先秦儒学的思想主张。2教材空白点:(

3、1)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2)儒家的历史观。3备考策略:(1)注意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比较,能够正确判断具体的言论属于哪家思想。(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具体主张,并能对其作简要评价。(3)从先秦儒学及与后世儒学的比较出发,认识先秦儒学的地位及时代特点,并分析具有这些思想特色的社会根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8全国卷,42: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2015全国卷,40:从唐代韩愈对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不同态度入手,考查两者内容的不同32014全国卷,25:从秦律与西晋法律对(养)父子财产关系规定的差异入手,分析儒家伦

4、理纲常的影响42014全国卷,24:从秦汉天子祭天、祭祖现象出发,考查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的理解52011课标卷,24:从董仲舒对孔子撰春秋的目的出发,考查“大一统”思想的渊源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内容、影响。2教材空白点:(1)古代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儒内法。3备考策略:(1)学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刑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含义: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围绕自然、社会

5、和人生的争论、诘难、批驳的思想局面。2形成背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重大转型。(1)经济:_瓦解。封建经济兴起、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战乱纷争,诸侯、士大夫崛起。(3)人才:“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井田制3主要流派代表及思想。(1)儒家。代表主要思想孔子思想核心:“仁”和“礼”。人际关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_”(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教育思想:_(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因材施教孟子政治思想:提出“_”(核心)和“_”的民本思想。伦理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政治思想:施政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思想。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哲学思想

6、: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克己复礼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2)道家。代表主要思想老子哲学思想:“_”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辩证法思想:事物的矛盾对立与转化。政治思想:倡导“_”,向往小国寡民社会庄子哲学思想: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价值观念:崇尚自然和精神自由道无为而治(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主要观点:法治;变法革新;建立_的中央集权国家。(4)墨家创立者墨子。主要观点:“_”“_”“尚贤”“节俭”。4意义。(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君主专制兼爱非攻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无法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7、(2)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_、道家(黄老之学)以及_思想而形成。阴阳家法家(2)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和“_,独尊儒术”(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天人合一”和“_”(限制皇权),宣扬“_”(神化皇权)。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3实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政治:_作为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体现在察举制上)。罢黜百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儒学(2)教育: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4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法律儒家化

8、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1领悟一个时代特征问: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动荡的时代,也是宽容、发展的时代,“宽容”“发展”主要指什么?答:“宽容”指诸子百家争鸣。“发展”指封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2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和“礼”问:孔子“仁”和“礼”的内容是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答:“仁”指“仁者爱人”,礼指“克己复礼”;仁是内在自觉的道德要求,礼是外在要

9、求的社会规范。3领会一个概念民本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有君舟民水理念。问: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答: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4忽视孔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误以为孔孟学说都服务于新兴地主阶级辨识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其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5误把孟子“仁政”与孔子的“仁”等同辨识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

10、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6混淆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区别辨识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9图

11、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10误以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辨识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11理解不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相同辨识 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焚书坑儒,而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大一统而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二者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12、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史料三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

13、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问题探究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一和所学

14、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答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答案:(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

15、,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考题例析(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

16、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试题定位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试题分析 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故 A 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 C 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 D 项错误。答案:C真题演练1(2015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

17、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 C 项正确。答案:C2(2018海南卷,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

18、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解析:第(1)问,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据材料“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可得出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传统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百家争鸣兴起,思想活跃。第(2)问,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据材料“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可得出重建礼制社会

19、;据材料“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可得出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据材料“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提倡学而优则仕”,可得出积极入仕,以礼治国;据材料“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可得出主张人人都践行周礼。答案:(1)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2)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考向1 从社会转型及思想内涵的角度命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崩溃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面对大变革“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思想主张。解题时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背景

20、分析。对点训练 1(2019沈阳模拟)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解析:根据材料“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曰:其唯学乎”得出该思想属于墨家尚贤的主张,即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尚贤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是墨家尚贤的思想主张,没有涉及礼法并用的思想主张,故 C项错误;根据所学和材料,墨家思想并未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故 D 项错误

21、。答案:A考向2 从社会主流思想角度命题儒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公平和公正的思想,至今仍闪烁光芒;儒家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实质都是一种民本思想。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认识其价值,从其内涵和本质方面进行分析儒家的民本思想。解题时需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思考。对点训练 2(2019山东安徽名校大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2、”。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根据“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 C 项正确;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 A 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 B 项错误;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 D 项错误。答案:C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

23、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三(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

24、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对整段史料的引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3)史料三主要阐述了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明新儒学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问题探究1史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答案: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史料二

25、、三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答案: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具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

26、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考题例析(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试题定位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分析“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C项正确;“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

27、学思想而作,故 A 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 D 项错误。答案:C考法点评 试题以“五经”等内容切入,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认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备考时应明确汉代儒学在儒学演变中的地位,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真题演练1(2014海南卷,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 A 项错误

28、;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 B 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 C 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 D 项错误。答案:B2(2018全国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等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解答本题,首先依据

29、对上面表格历史人物排列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指出作者上述人物排名的依据、指导思想,也可以是对其中某些类型或某个历史人物排位的肯定态度或不同立场。进而对自己看法解释时,要史论结合,结合汉书成书的时代背景、作者所持的品评人物的思想标准、某些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历史功过等论证阐述自己的看法见解或观点。答案:示例: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等级排列体现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政治观点。至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品评历史人物时,抬升儒家代表人物的地位,依据儒家思想的相关主张赋予某些历史人物的等级。例如上述表格中,班固把儒家思

30、想创始人孔子放在了上上等,把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放在了上中等,却把与儒家思想有冲突甚至是对立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放在了中上等。儒家提倡仁政、以德治民,反对刑罚尤其暴政,因此把他们认为仁德爱民的代表君王尧、舜、周文王等放在了上上等,而把虽有统一“天下”的不世之功但却崇尚以法家思想治国尤其晚年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刑罚和赋役的秦始皇放在了中下等,尤其把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商纣放在了下中和下下等的位置。因此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等级划分未必客观公平,带有了浓厚的思想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作者提倡的和那个时代普遍流行的思想观念,是研究汉代思想面貌和思想变迁的一份比较有价

31、值的史料。考向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对点训练 3(2019福州质检)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解析:“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说明儒学地位上升,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B考向2 从董仲舒新儒学内容和影响的角度

32、命题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有“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解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来分析和掌握董仲舒思想的内涵。对点训练 4(2019烟台模拟)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解析:“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材料中“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在司法领域的体现,故 D 项正确;判案依据是汉代律法,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动辄引经据典”是儒家经典而不是司法程序,故 B 项错误;司法从有了皇帝就是工具,与材料中“西汉中期以后”“春秋决狱”无关,故 C 项错误。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