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碳排放与环境安全第2课时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碳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反映了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读20002011年京津冀碳生产率变化趋势图,完成12题。1.关于三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河北省的能源利用率最高B.北京市的碳生产率增速最快C.北京市的碳排放量最多D.天津市的碳生产率逐年增长2.提高河北省碳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是()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科技水平改变能源结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A.B.C.D.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河北省碳生产率最低,即能源利用率最低;北京市的碳生产率增
2、速最快;图中纵坐标只表示碳生产率,无法判断碳排放量的多少;天津市的碳生产率波动增长。第2题,提高碳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是提高科技水平,改变能源构成,正确;控制人口规模对碳生产率影响较小,错;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不一定会提高碳生产率,错。答案1.B2.B读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的碳排放量图,完成34题。3.图中所示,碳排放量本国消费远远超过生产的有()A.巴西、欧盟15国、墨西哥B.加拿大、俄罗斯、美国C.日本、欧盟15国、美国D.中国、印度、南非4.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正确叙述是()A.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他国碳排放量C.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3、D.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解析第3题,碳排放量本国消费包括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和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据图可知,碳排放量本国消费远远超过生产的有日本、欧盟15国和美国。第4题,由图可知,我国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小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大于他国碳排放量,我国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不是由出口产品所产生,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答案3.C4.D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省级行政区20102050年碳排放高峰曲线(含预测)。据此完成56题。5.对该省级行政区进行碳排放高峰模拟预测可以忽略的因素是()A.GDP增长率B.能源结构的调整C.产业结构的调整D.当地气温
4、的季节分布6.关于该省级行政区20102050年的碳排放高峰及预测,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碳排放高峰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形曲线B.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碳排放高峰可能会降低C.单位产值的能耗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形曲线D.技术进步可能会使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解析第5题,GDP增长率能影响当地碳排放;当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均能影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进而影响碳排放;我国南方地区冬季较温暖,与北方冬季大量用煤取暖不同,故不用考虑当地气温的季节分布的影响。第6题,图中碳排放高峰曲线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形曲线;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碳排放量减少,可导致碳排放峰值减小;图中
5、是碳排放量曲线,没有体现单位产值的能耗;技术的进步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使碳排放高峰的峰值提前出现。答案5.D6.C隐含碳排放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某地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输出产品隐含碳排放量-输入产品隐含碳排放量。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统计图。据此完成78题。7.关于我国隐含碳排放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部主要为转入地区B.东南部主要为转出地区C.总体上由东向西转移D.总体上由北向南转移8.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差异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B.资源数量C.产业结构D.国家政策解析第7题,东北部地区的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总体为正值,
6、因此主要为转出地区;东南部地区的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总体为负值,因此主要为转入地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总体上东部地区为负值,西部地区为正值,隐含碳排放由西向东转移;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总体上南部地区为负值,北部地区为正值,隐含碳排放由北向南转移。第8题,隐含碳排放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某地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的输出产品类型和输入产品类型,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答案7.D8.C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碳交易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
7、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级行政区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 000余家。2017年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下图示意20132017年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情况统计。(1)据图描述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的变化特点。(2)为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对碳交易市场机制提出合理化措施。解析第(1)题,结合示意图从总量及增速两个方面描述特点。第(2)题,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当通过开发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等减少碳排放量;利用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可将节余的碳配额进行出售;为了企业发展,必要时也可以在碳排放市场购买碳配额。答案(1)20132016年,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呈上升趋势,增速明显,2017年增速有
8、所减缓。(2)降低能耗,使用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必要时可适度购买一定数量的碳配额。关键能力提升练下图为2015年部分国家进出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011题。10.上图表明()A.美国进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小于出口B.日本进出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致相等C.韩国进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于出口D.部分国家通过含铁商品贸易向中国转移了碳排放11.有效降低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可行性措施包括()A.缩减钢铁行业就业人员B.减少使用钢铁产品C.压减淘汰落后钢铁产能D.减少进口含铁商品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美
9、国进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于出口;日本出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于进口;韩国出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于进口;中国大量进口铁矿石等隐含碳排放量大的产品,因此部分国家通过含铁商品贸易向中国转移了碳排放。第11题,有效降低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可行性措施包括压减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答案10.D11.C下图是2000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关于2000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情况,叙述正确的是()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总体在上升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相对小,总体变化不显著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部各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
10、碳排放量均有大幅度增加A.B.C.D.13.有关2000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正相关人口数量分布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分布一致交通运输技术水平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正相关经济水平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正相关A.B.C.D.解析第12题,与2000年相比,2010年除新疆、青海、宁夏、贵州、江西、安徽六个省级行政区外,其他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故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总体在上升,正确;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占全国的比重相对小,总体变化不显著,正确;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错;中部各省级行政区交
11、通运输碳排放量并不都是大幅度增加,错。综上,选A。第13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运输需求越大的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就越大,正确;人口数量分布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分布不一致,错;交通运输技术水平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负相关,错。综上,选D。答案12.A13.D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成为21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以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个省级行政区的53个地级市。下图示意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重心与碳排放重心的关系。据此完成1416题。14.2010年和2005年相比,泛长江
12、三角洲地区碳排放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上海市B.浙江省C.江苏省D.安徽省15.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和碳排放的特点是()A.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B.工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距离呈现出“增减增”的趋势C.影响碳排放空间格局变化的因素是工业发展状况D.工业重心每五年的平均移动速度先快后慢16.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减少碳排放的合理措施是()A.将高能耗产业由本区东部转移到西部B.用天然气、石油取代煤炭作为主要能源C.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提高能源利用率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第一产业解析第14题,2010年和2005年相比,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碳排放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远离东面,
13、说明东南面的省级行政区碳排放减少,则最有可能是上海市碳排放减少。第15题,读图,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碳排放重心与工业重心密切相关,工业重心集中在东部,那么碳排放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工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距离,19901995年两重心距离增大,19952005年两重心的距离减小,20052010年两重心的距离增大,所以两重心距离呈现“增减增”的趋势;影响碳排放空间格局变化的因素有工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分布;工业重心每五年的移动速度,19901995年较快,19952000年变慢,20002005年最慢,20052010年最快,则平均移动速度先快后慢再变快。第16题,将高能耗产业由本区东部转移到较落后
14、的西部,由于西部设备和技术水平较差,碳排放量会增加;我国能源结构目前以煤炭为主,使用天然气、石油代替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符合我国实际;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提高能源利用率,能减少碳排放;本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业,是不可取的,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减少碳排放。答案14.A15.B16.C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赵聪和他的4个好伙伴组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他们研究发现,碳排放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他们根据碳排放量随时间的演变,绘制了三条倒“U”形曲线: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及碳排放总量倒“U”形曲线。
15、从工业革命开始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峰值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峰值到人均碳排放量峰值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之后阶段(下图)。(1)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是,分析其成因。(2)说明S2阶段区域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3)分析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4)列举人类在S4阶段为减少碳排放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分析,S1阶段碳排放强度大,而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小,原因是工业革命早期科学技术水平低导致碳排放强度大,而早期工业化的国家少,故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小。第(2)题,S2阶段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增加很多,这个时期工业化
16、发展速度快,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量大,会导致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矿产资源枯竭。第(3)题,S3阶段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多发。第(4)题,可以从国际合作、科技投入、开发新能源、制定碳减排政策等方面列举。答案(1)碳排放强度大,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小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强度大;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小。(2)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过量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多发,气候不稳定性加剧。(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减排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