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两则古文。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书山有路勤为径,()。书读百遍,()。敏而好学,()。学海无涯苦作舟其义自见不耻下问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读 书 有 三 到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2)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2、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如果思想不集中,眼睛就看不仔细,思想和眼睛不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读书,那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保持很久。所以三到之中,思想集中最重要。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如果就所以难道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1)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2)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论语学而篇预习要求:(1)
3、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2)文章在论语学而篇里是通过哪几方面来讲一个人的学习情况的?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9)乎
4、?”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一词原本是名词,在现代文里解释为“有修养的人”而在该古文里名词作形容词,意思为“很有修养”,很形象,很准确地表达了文中的意思。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作业:1、朗读两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2、背诵古文。3、积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了解意思。拓展: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读书有三到对你有什么启发?2、除了读书有三到和论语学而篇中讲到的名言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