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情境导入柳公权(778865),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读一读紧凑秘诀弦外之音沉溺俭朴富有贤良惹恼职位铁骨铮铮喜不自胜名正言顺流芳百世自主学习唐 朝紧 凑秘 诀龙 袍不肖之臣弦外之音俭朴贤 良惹 恼偏殿职 位赏罚分明富有四海穆宗fpocuxin jinxiojurtngxinfzhd
2、inzng读一读铮铮铁骨:形容坚强不屈的意志和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凛然正气。弦外之音:比喻没有明确说出,而是间接透露出来的意思。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用“心正笔正”来形容柳公权?“心正”和“笔正”有什么关系 了解柳公权在书法方面的成就。1.唐朝著名书法家。2.对后世影响及大。3.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合作探究文章按照“总分总”的表达顺序,围绕“心正笔正”先概括总述柳公权的书法成就,接着具体分述柳公权两次直言规劝皇帝的事情,最后归纳总结了柳公权的“柳骨”风采和良臣形象。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国家的直言,直到他八十八岁去世。读句子,想象说话:读了这段话,
3、我仿佛看到了,看到了。柳公权答道:“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阅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关于柳公权的哪两件事?1.写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已清政。2.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两件事一、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己清政。二、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文中写了柳公权两次直言与劝告,而这两次直言与劝告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来概括吗?(第一次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第二次是机智而大
4、胆的)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不仅也铁骨铮铮默读3、4自然段,思考柳公权只是在谈书法吗?不是,借书法希望穆宗律己清政,告诉穆宗写字和治理国家一样,都必须“心正”。柳公权的字骨力挺秀,洒脱有法,那他的人呢?请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概括。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人“心正”。柳公权答首:“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细枝未节罢了。”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1.别的大臣都赞颂不已时,柳
5、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有胆识。2.机智,表现在他先提出做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衣服的看法。书法“笔正”正直敢言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做人“心正”铁骨铮铮展示提升铮铮铁骨,笔正心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爱。为什么柳公权的劝告如此真诚而大胆,他不怕触怒皇上吗?忠言往往逆耳,但利于行,正因为他铁骨铮铮,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直言劝告,说明他对于国家是无限忠诚的,并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正是“心正”的表现。为什么他的这番话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柳公权的正直,敢言,不逢迎附和,不趋炎附势,让皇帝都觉得他的品格的可贵,皇帝身边需要这样的人,不断指点不足。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唐太宗一个国家君主要容百川之胸怀,纳谏如流,更要有像柳公权这样正直,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忠臣,国家才会兴旺、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拓展延伸课后搜集关于柳公权的资料。向柳公权学习写字与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