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作业一、选择题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回答12题。1.在阶段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2.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C.夏季气温偏高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34题。3.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4.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
2、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下图为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化情况。据此回答56题。5.该国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 B.城市化速度快C.属发达国家 D.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6.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 ( )A.劳动密集型产业 B.资源密集型产业C.能源密集型产业 D.现代服务业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下图(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相比较),回答78题。7.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
3、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 )A. B.C. D.8.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9.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交错分布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逆城市化现象凸现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A. B.C. D.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10.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C.对环境
4、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D.这种变化完全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11.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二、综合题12.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读下图,并根据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5、?(3)图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13.(2010年江苏省八校联考)改革开放后,珠三角与长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快、投资环境佳的两大区域。结合下面的资料,分析回答问题。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从省级行政区划上看,两地区有差异:珠三角各地同属广东省;长三角各地则分属_、_、_。(2)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但也略有区别:珠三角主要是_(政策);长三角主要是_(政策)。分析珠三角该项政策制订的主要依据:_。(3
6、)从吸收外资上看,珠三角在20世纪80年代吸引的外资主要来自_地区,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而长三角吸引的外资主要来自_地区,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4)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两地区的城市化速度近十几年都很快。试简述城市化的主要标志:_;_;_。(5)两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其迁移的主要方向是_、_,形成大规模的流动人口。(6)但近两年,两区域都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下列关于其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_。(填正确项字母)A.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长期实施,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供给短缺B.沿海的部分劳动密集型
7、企业迁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许多民工在当地便可以就业C.由于两地区生活成本高,民工更愿意到生活成本低、相对工资高的地方工作D.两地企业应在提升工资的同时,加强人性化管理,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E.两地企业应有意识地向技术、资金密集的行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参考答案1.解析:阶段即19801990年,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的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答案:C2.解析:由于珠江三角洲北部为南岭,使得珠三角与国内联系不太方便。答案:A3.解析:从产值折线图来看,当地第二产业的比值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第三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因此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而且主要靠第三产业的拉动,
8、而不是工业化的拉动。答案:D4.解析:从就业比值图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值最大,除中间略有下降外,基本稳定在80%的水平;第二产业就业比值最低,但略有波动;第三产业就业比值变化比较明显,且大致呈上升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说明对剩余劳动力的吸引有限。答案:D56.解析:图中横坐标是城市化水平,纵坐标为工业化水平,在图中阶段(1880年到1948年之间),很明显的是城市化与工业化按一定比例同步进行,阶段(1948年到2008年之间),该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水平先降后升,但总体工业化水平没有明显升高,说明该国曾经有过一次产业转移,而在2008年城市化水平超过80%,说明该国属于发达
9、国家,工业比重变化不大,说明该国第三产业发展快,故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现代服务业。答案:5.C 6.D7.解析: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于日本,起步时间比日本晚;同时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日本的城市化应该高于工业化。答案:B8.解析: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日本为发达国家,中国工业化水平低于日本。答案:C9.解析:城市化的三个标志是: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答案:C10.解析: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种转变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变化。答案:A11.解析: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有利于加强
10、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产业的升级,劳动力需求少,反而加重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答案:B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发展的条件。第(1)题,对自然条件的评价应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港口条件等方面去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可从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首先考虑其特殊的位置,然后分析其地理传统和原有基础;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得到提示,即该地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资金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和互补性。答案:(1)图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
11、熟到三熟,水网密布,且降水丰沛;三角洲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比较肥沃的土壤条件;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劳动力充足;政府政策优惠等。(2)地理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3)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地以第二产业闻名,这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如人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等。13.解析:从表中资料可直接读出“长三角”各地分属的省份。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外向型”是其经济的显著特点,而且吸引外资主要依靠政策、区位及侨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几年吸引外资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答案:(1)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2)发展经济特区 浦东开发 地处东南沿海,对外联系便利,邻近香港、澳门,地处侨乡,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3)香港、台湾 欧美(4)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5)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到沿海 (6)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