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6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按历史顺序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当之无愧地排列在第一幅,主要是(D)A虎门销烟禁绝了鸦片贸易B林则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C禁烟沉重打击了英国鸦片贸易和国际地位D禁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解析:“虎门销烟”当之无愧地排列在第一幅,是因为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反侵略是近代中国人民开展斗争的主题之一。故答案为D项。虎门销烟没有能够禁绝鸦片贸易,排除A项;作为第一幅不是为突出林则徐的地位,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下图是三元里人民抗英
2、纪念碑。它所承载的历史事件(D)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以抵抗列强侵略为目标体现了不畏强暴的精神ABCD解析:三元里人民抗英是1841年5月发生的,在牛栏岗抗击英军时“恰逢倾盆大雨”,在申谕英夷告示中提出“杀尽尔等猪狗”等口号,故D项符合题意。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A)A左宗棠收复新疆B曾纪泽收回伊犁C刘永福抗日斗争D邓世昌英勇海战解析:从材料中“大将筹边”“湖湘子弟”“玉关”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4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
3、文字的是(C)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B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解析:历史学家杜维运认为:“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所谓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属于历史叙述;“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属于历史解释。故选C。5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士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下
4、列与这一场面出现密切相关的是(C)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由“誓愿与战”“日人登岸,民必歼之”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民众决心抗日的史实。6邱逢甲晚年在一首诗中写道:“弃地原非策,呼天倘见哀。百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诗中提到的“弃地”事件发生在(C)A1842年B1860年C1895年D1901年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邱逢甲是反割台斗争中的领袖人物,诗中提到的“弃地”事件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时间是1895年,C正确。7“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
5、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下列对“激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A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B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D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可知,这场战役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决战,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战争的结果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同时也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故A、C、D三项理解正确。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故B项错误。8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
6、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C)记述出处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大东沟战况折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A.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B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C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D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解析
7、:根据三则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印证了这一结论。故答案为C项。A、B两项有相互矛盾之处,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9“但令(北洋水师)游弋北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李鸿章的这一判断(B)A正确评估了中日双方舰队的实力B高估了中方的战斗力C导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与战斗发展情况相符解析:依据“北洋水师”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说明李鸿章高估了北洋水师的实力,B正确;材料显示是错误评估,A错误;C是威海卫战役;D中“相符”错误。10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
8、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这则材料所评论的事件(C)A主要波及中国南方B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具有强烈的爱国性D导致了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解析:义和团运动后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一事实属下策,所以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所以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运动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性的,选项C符合题意,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北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义和团运动和武昌起义无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义和团运动并未导致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11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
9、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B)A革命任务不明确B指导思想不科学C革命目标不清晰D具有空想性解析: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洋化、反对近代化,不顺应历史潮流即指导思想不科学而必然失败,选项B符合题意,正确;义和团运动的革命任务是明确的,革命目标也是清晰的,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典型的反帝爱国运动,不具有空想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12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A)A反对侵略B反对封建C追求民主D追求科学解析:三幅图片都体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重要内容:北洋舰队“致远号”战舰是甲
10、午战争的重要战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是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更是把帝国主义作为斗争的矛头。故选A。B、C、D三项三幅图内容都未体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日本19001901德国等8国家辛丑条约材料二: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朕:“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6分)英国马关条约八国联军
11、侵华战争(2)材料二中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在这一次战役中,身先士卒的爱国军官还有哪些?试举两例。这次战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10分)(3)在中国,不只是军队抗击外来侵略,更有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试举两例并说明其主要意义。(10分)答案:(2)黄海海战。爱国军官:丁汝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珪。(任举两例即可)影响:保存了主力,但战后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最终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14阅读下列材料,回
12、答问题。材料一: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帝的地位),徼非常之荣利。遂致乘舆播迁(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材料二:(按: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三: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大蹙(急促),深恐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故宫明清档案义和团档案史料材料四: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
13、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人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外日报(1)材料一、四对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的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更符合事实?(6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慈禧太后改变对义和团态度的直接原因。(4分)(3)依据材料三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6分)(4)材料四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10分)答案:(1)材料一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四认为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深入,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材料四的见解更符合事实。(2)看到让她归政的假“照会”。(3)迫于义和团的声势不敢公开镇压,但必将进行剿除。(4)认为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可取的。原因:义和团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有重大意义。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第(1)问注意从材料一“由二三愚妄大臣遂致”和材料四“丧师辱国以复仇为雪耻”等有效信息对比分析。第(2)问可依据材料二直接归纳。第(3)问,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思考。第(4)问,要紧扣材料四中的“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来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