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07 人口专题考点热度 内容索引考点01 人口分布考点02 人口迁移考点03 人口容量微专题01 人口增长微专题02 人口问题 微专题03 中国计划生育微专题04 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比较核心考点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命题解读人口分布(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的因素1. 以区域地图、人口统计图表为背景,考查人口分布的特点、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对策。2. 以人口统计图表为背景,结合春运、产业转移、城市化等问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影响。3. 以示意图、统计图表、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区别。(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
2、查(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四大地区人口增长(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人口金字塔(2019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总和生育率(2018年11月浙江高考真题)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人口迁移(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长三角人口流入(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水库移民(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移民(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民工返乡人口容量(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资源承载力考点01 人口分布【高考解密】 本专题考查重难点集中在中国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问题上,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还是人口分布不均等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人口分布、人口数量的变化等数据资料,继续考查我国人口特点和人口问题,仍是命题热点趋势,这部分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真题探究】 (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7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C边缘区各街道
4、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18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答案】17C 18A【解析】1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远大于运行初期人口规模,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选项错误;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分布差异小于运行初期,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边缘区以居住用地、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市郊线的建成,市郊线沿线地区交通通达度提高,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选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选项错误
5、。所以选C。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就业的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选项正确;没有体现行政服务功能的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减弱,C现象错误;边缘区人口的空间部分差异减小,导致居住地空间分布更加分散,D选项错误,所以选A。【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尽管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
6、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核心精要】一、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含义: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2.特点: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具体表现:(1)从全球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2)从大洲看: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3)从国家看:截至2016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 13个,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2.47%。3.分布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7、。(1)从城乡分布看: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2)从海陆位置看:从海岸向内地 200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3)从地形看:海拔 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的生活要求和发展需要。(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3)水资源: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较发达。(4)土壤:主要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不同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开发利用程度
8、不同,影响人口分布。(5)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2.人文地理环境(1)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2)社会、历史因素: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因对土地的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3)科技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三、中国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规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沿
9、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变式演练】(2022浙江温州市龙湾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的洋流()A甲流向受大陆轮廓影响B乙受东北信风的影响C乙、丁的性质均为寒流D丙位于副极地大洋环流2丙沿岸地区荒漠带的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
10、分异规律【答案】1A2D【解析】1读图可知,甲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在向西运动时,受大陆轮廓影响折向了西北方向,A正确;乙洋流为巴西暖流,位于南半球,而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B错误;乙洋流为巴西暖流,丁洋流为厄加勒斯暖流,两者均为暖流,C错误;丙洋流属于西风漂流,在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明显的副极地大洋环流,D错误。故选A。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丙沿岸地区荒漠带形成原因是地处西风带,位于安第斯山地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该荒漠带的分布主要是因为地方性的地形起伏所致,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D符合题意;该荒漠带的形成不是纬度
11、差异所致,也不是沿海与内陆差异所致,不是海拔垂直差异所致,不能体现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排除ABC。故选D。【点睛】地方性分异规律又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它是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考点02 人口迁移 【高考解密】本专题考查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上,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产业转移、城镇化、民工流等现象,都会导致人口迁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年龄结构、性别结
12、构、知识结构、人口迁移量、人口变化等数据资料,继续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对策,仍是命题热点趋势。这部分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真题探究】(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7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8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工资水平空间距离土地价格环境质量ABCD【答案】7B 8A【解析】7根据长三
13、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8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点睛】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核心精要】一、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两个属性(1)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
15、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2)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3.类型(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推力(或排斥力)拉力(或吸引力)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16、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政治因素政局动荡、战争优惠的移民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矛盾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2.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3.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三、国际人口迁移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2.特点(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
17、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四、我国人口迁移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影响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阶段特点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前组织性迁移为主,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主要是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
18、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大量人口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的人口迁移也有扩大的趋势。我国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迁移五、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会改变地区的劳动力组成、产业构成等社会经济环境,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具体从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如图: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
19、城市化的发展。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变式演练】(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山体效应指隆起山体对其内部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秦巴山地山高谷深,内部植被分异明显,下图示意秦巴山地部分山地的重直带谱。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山地纬度最低的是()A草链岭B太白山北坡C米仓山北坡D神农架北坡4导致太白山北坡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上限比米仓山北坡高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多B山体较大,增温明显C光照强D纬度较低,热量充足【答案】3D4B【解析】3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20、带,所需要的热量高,神农架北坡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范围最大,因此可以判断神农架北坡山地纬度最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4太白山北坡、米仓山北坡都属于秦巴山地夏季风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较少,由于太白山北坡更高,降水量更少,但降水因素不是影响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主要因素,A错误;通过读图可知,太白山北坡高度约为3700米左右,明显高于米仓山,根据题干信息,隆起山体对其内部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山体较大,增温明显,使得山地落叶阔叶林带的上限较高,B正确;北坡为背阴坡,光照较南坡弱,太白山北坡与米仓山北坡光照差异不大,C错误;通过基带可以判断,米仓山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21、带,米仓山北坡纬度较低,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因素:1、 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越复杂;2、 山体海拔-纬度相同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复杂;3、 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复杂。考点03 人口容量 【高考解密】本专题考查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上,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各地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情况不同而导致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也不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归纳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通过分析人口
22、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本专题的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真题探究】(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12. 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 人口密度B. 交通运输C. 环境承载力D. 移民意愿13. 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 B. C.
23、D. 【答案】12. C 13. D【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13.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
24、贫致富,正确,即正确,D正确。故选D。【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核心精要】一、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1.产生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在逐
25、步增加。(3)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资源问题及表现(1)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2)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解决途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二、人口容量1.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又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
26、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3.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变式演练】(2022浙江高三开学考试)玉兰为落叶乔木,冬芽有灰黄色的绢毛。河南省南召县被称为“中国玉兰之乡”,拥有2000多年的玉兰栽培历史,2021年全县以玉兰为主的苗木种植面积达38万亩。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关于玉兰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分布在温带地区B树基常分布板状根C落叶利于减少蒸腾D绢毛利于抵抗灼
27、热6南召县被称为“中国玉兰之乡”的原因有()栽培历史久,品质较高生长周期短,品质较好劳动力丰富,素质较高种植规模大,种类丰富ABCD【答案】5C6D【解析】5玉兰为落叶乔木,并非只能分布在温带地区,在亚热带山区也可以分布有玉兰,A错。树基常分布板状根是热带雨林的特点,B错。落叶可以有效减少叶面蒸腾,保证玉兰存活,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冬芽有灰黄色的绢毛,而冬季当地并不灼热,D错。故选C。6根据材料可知,该县拥有2000多年的玉兰栽培历史,其栽培历史久,经验丰富,品质较高;该县以玉兰为主的苗木种植面积达38万亩,种植规模大,种类丰富,正确。生长周期短,养分的积累时间短,品质一般,错。当地劳动力丰
28、富,但文化素质一般,错。故选D。【点睛】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饮食偏好等,有时候也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微专题01 人口增长【专题讲解】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历程(1)工业革命前: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2)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3)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3.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4、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典型国家人
29、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 国家美国、德国、日本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控制人口6、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1)自然环境优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势低缓,平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河网密布,水源丰富。(2)经济实力雄厚:东部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有众多的农业基地和水产品基地;工业发达,集中了我国的最具有实力的四大工业基地,其经济影响力遍及全国;科技文化水平高;水陆交通方便,使人口不断集聚,经济快速发
30、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东部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不断增多,使人口集中程度提高。(3)政治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了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这就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得以依据有利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的先进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从而促进了人口的集中。【变式演练】(2021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模拟预测)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9该山地南北两侧无积雪冰川带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度较小B植被覆盖率高C全年降水较少D处低纬度地区10图中甲处植被最有可能为()A常绿林B硬叶林C针叶林D季雨林【答案】9D10A【解析】
31、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某山地有无积雪冰川带的原因为海拔高度较小和地处低纬度地区,BC排除;读图可知,该山地海拔4000m,海拔较高,A错误;由于栎树、桦树为落叶乔木可知该山地地处较低纬度,D正确。故选D。10根据所学知识,甲处为我国某山地南坡、热量条件好,结合森林带的变化规律判断甲处植被为常绿林,A正确;硬叶林位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B错误;针叶林位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C错误;季雨林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D错误。故选A。【点睛】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
32、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同一山体南坡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于北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微专题02 地方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分异规律的差别【专题讲解】1、二者概念不同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又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33、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课本上定义)。2、二者含义不同非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一般由以下因素引起,如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等,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的地理环境的现象,所以使地带性规律变得更加复杂。地方性分异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如课本中的例子:华北平原的地方性
34、分异,华北平原的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度性的洼地区。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地方气候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这些均不能等同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3、范围不同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与地带性同一尺度,只是它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是复杂化了的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是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的,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岩性和
35、土质的分异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例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4、表现形式不同非地带性自然带改变了原来地带性分布的分布。例如:(1)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草原带,分布: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对流)弱,降水少,因此形成热带草原带。但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与刚果盆地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不同,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仍然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只是因为温度低、降水少,所以植被才没有西侧的刚果盆地茂盛
36、,才形成热带草原带。(2)热带草原带变为热带雨林带,分布:主要包括北美洲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南美洲巴西东南部沿海。成因: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遇到山地抬升,降下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中美地峡东部沿海:东北信风,墨西哥湾暖流。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东南信风,马达加斯加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东南信风,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沿海:东南信风,巴西暖流。)(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分布: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以东。成因:该地盛行西风(西北风),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降水几乎全部降在了安第斯山脉以西的太平洋沿海岸,而安第斯山脉以
37、东的大西洋岸处在背风坡,降水很少,气候干旱,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4)温带大陆性气候变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西欧西部。成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例如,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地方性分异是最小范围的地域分异,一般可以根据分异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地方性分异。不同的小地貌部位有不同的小气候条件、地
38、表水排水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和流动性,甚至潜水的化学性质等都直接或间接与地貌部位有关。再配合岩性土质的差异,则有不同的生物群落和土壤。地貌部位结合小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同地貌部位的干湿状况。如在一个切割丘陵区,按其干湿程度可以分为窄V形谷、峡谷、阴坡、阳坡、丘陵峰脊等几部分。它们的干湿状况可大体相应分为最阴湿、阴湿、较阴湿、较干燥和干燥,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也是地方性分异中的重要方面。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非地带性与地方性分异的差别,但是地方性分异可以看作是非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例如:在大农业生产中,必须根据不同自然地带以及地方性分异情况,
39、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达到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弃长就短,优势也会变为劣势,还会导致生态失调和环境退化。【变式演练】(2022浙江嘉兴一中高三期中)图1为大兴安岭中段东西坡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水系及湿地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1大兴安岭东坡基带的成因是()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少有季节性冻土,乔木根系难以深扎位于西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有大面积沼泽分布,乔木难以生长ABCD12大兴安岭东坡基带为温带草原带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D垂直分异规律【答案】11A12C【解析】11
40、读图可知,大兴安岭东坡基带是温带草原,该自然带形成与纬度、坡向、海拔等因素有关。该坡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有季节性冻土发育,乔木根系难以深扎,正确;有大面积沼泽分布,土壤湿度大,乔木难以生长,正确;位于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冬季西北风不能带来降水,错误;海拔低,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山麓地带降水少,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大兴安岭东坡基带所处的陆地自然带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这里却形成的是温带草原,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受土壤温度、水分条件影响造成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包括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41、,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区域分异),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微专题03 雪线【专题讲解】1.概念: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生活中常用雪线来表示常年积雪的下界。雪线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地带,雪线以上地带,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雪线以下地带,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这里冬季气温比较低时有积雪,夏季气温升高时融化殆尽。雪线附近的年降雪量与年冰雪消融量相等,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一个地方雪线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当地冰雪的补给量与冰雪的消融量大小对比,如果冰雪补给量大于消融量,雪线出现的高度就会下降,如果
42、冰雪的消融量大于补给量,雪线出现的高度就会上升。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1)气候因素气温:气温是影响雪线高低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气温低的地方雪线低,气温高的地方雪线也高。降水: 降雪量越大,雪线越低,降雪量越小,雪线越高。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这样才能使融雪量和蒸发量减到很少,雪线位置可能比同纬度地区要高一些;在降雪量大于融雪量的地区,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平衡的目的,雪线高度会下降,海拔比同纬度地区低。(2)地貌因素 从山体的坡度方面来看,山势起伏大、坡度比较陡的山地,冰雪容易向下方滑落,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平缓的山地,有利于冰
43、雪堆积,向下运动速度慢,雪线相对要低一些。 在海拔相同的山坡两侧,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阴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比较低。对于北半球山地来说,一般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例如海拔7400多米的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在托木尔峰南坡,雪线高度一般都超过了海拔4000米,而北坡只有3700米。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高度比较低,背风坡由于空气作下沉运动,降水相对较少,雪线一般要比迎风坡要高一些 。3、年均气温、雪线平均高度、年均降水量随纬度变化规律(1)年平均气温:自赤道向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44、;(2)雪线平均高度:副热带地区赤道中高纬度(3)年降水量:赤道副极地副热带4、全球雪线的地区差异(1)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地区。 赤道地区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地区大气以下沉运动为主,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故雪线高于赤道。(2)10N的降水量比10S多,故10S的雪线比10N高一些。副极地低气压带地区降水较多,故雪线高度也较低。5、雪线高度的判读气温(热量和纬度)雪线高度和基带气温呈正相关,阳坡高于阴坡降水量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地形坡度坡度越陡,雪线越高;坡度越缓,雪线越低季节夏季气
45、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雪线上升气候、地形等综合影响若一山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一般降水对雪线高度的影响大于气温对雪线高度的影响,故雪线低【变式演练】(2022浙江宁波模拟预测)下图为某科考小组某年测出的某区域不同山地雪线高度的数据。完成下面小题。13该区域山地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A自北向南增高B自东北向西南增高C自西向东增高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14近年来,该区域雪线高度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A区域降水异常偏多B全球变暖不断加剧C生物种类灭绝加快D农业生产范围扩大【答案】13D14D
46、【解析】13由左图可知,雪线分布的海拔是东部低,西部高,由右图可知,雪线分布的海拔是南低北高,综合两图可知,雪线的高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ABC 错,故选D。14该区域雪线高度呈上升趋势,说明低海拔的冰川积雪已经融化了,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B选项因果倒置,错误;冰雪融化使大气湿度增加,但不一定产生较多的降水,A错误;海拔较低处的气温升高,冰雪融化之后,水热条件更好,利于生物的生长繁衍,C错误;高海拔地区的水热条件好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范围向海拔高处扩大。故选D。【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气温上升两极和高山的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全球海平面上升;(2)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3
47、)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4)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微专题04 林线【专题讲解】1.概念: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长森林的界线。为在平地一般是高寒地带的针叶林的北限,北半球分布在北纬60-70附近 。在山地指的是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上限的海拔高度。林线实质上是指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高度。林线以上为草甸或灌丛。 2、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1)影响热量的主要因素纬度:一般纬度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
48、布较高;阴坡获得太阳辐射较少,热量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2)影响水分的主要因素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3、林线分布一般规律:纬度较低,最热月气温越高的山体,林线越高;水热条件充足的山体,林线越高。纬度相近地区,降水越多,林线越高。【变式演练】(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山体效应本质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
49、生的同海拔上山体内部温度比外部高的温度空间格局。山体效应会影响山体内、外部的林线(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和雪线的分布高度。影响林线高低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和水分。据研究显示,阿尔卑斯山具有明显的山体效应,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明显强烈于阿尔卑斯山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下列有关阿尔卑斯山林线、雪线推断正确的是()A雪线和林线山体内部比外部都高B雪线和林线山体内部比外部都低C雪线山体内部比外部高,林线山体内部比外部低D雪线山体内部比外部低,林线山体内部比外部高16结合材料信息,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青藏高原内部的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的林线B山体内部有更早的融雪时间C山体内部植被有更长的生长季D
50、喜马拉雅山北坡是阴坡,故北坡比南坡雪线低【答案】15A16D【解析】15结合材料分析,山体效应本质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的同海拔上山体内部温度比外部高的温度空间格局,温度越高林线越高,温度越高雪线越高,A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A。16从材料可知,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明显强烈于阿尔卑斯山的,故青藏高原内部的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的林线,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山体内部温度更高,故山体内部植被有更长的生长季,山体内部有更早的融雪时间,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喜马拉雅山北坡是阴坡,但南坡是西南季风迎风坡,在这里降水起主导作用,故北坡比南坡雪线高,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影响雪线的因素。温度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降水因素:降水越大,雪线越低;降水越小,雪线越高。地貌因素:从坡度来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