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分类》说课稿.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845219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类》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分类》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分类》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分类》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分类》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分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分类。一、说教材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图导入,但我认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购买文具的相关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文具店这一情境并不熟悉,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于是,我根据小朋友非常喜欢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让

2、学生跟随老师的镜头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够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类摆放物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

3、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分类。二、说教法、学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4、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课前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呀?小手举个不停,去公园,看动画片、逛超市一个个稚嫩的回答从孩子们口中急切地蹦出来。老师也喜欢逛超市,今天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去逛超市,好吗?接着播放同心超市的录象画面,本来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观看着,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们,享受他们体验、交流的快乐。观看完后,我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洗洁净是怎么摆放的?这样摆放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课题: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

5、方便找寻,就要把它们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物品分类。(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1、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分类,教师适时出示课件。(一个房间里到处凌乱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教师简单介绍课件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房间的物品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台操作课件,进行分类整理。随着学生的操作,房间里各类凌乱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你对这样的整理结果满意吗?马上有眼尖的学生发现衣物混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细分,上衣与裤子应该分开摆放。2、实验操作。(细分)(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五组物品:铅

6、笔、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分类。分好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自己组整理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方法,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师:你觉得他们组分的怎么样,为什么?(2)师:桌面上的物品经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寻找,真不错!请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手上的东西除了可以像现在这样分,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动手开始进行第二次不同标准的分类。在讨论中,每组学生多找到了好几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讨论越来越热烈,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都为自己能不断有心得发现

7、而兴高采烈,兴奋不己。接下来,教师还是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介。3、教师小结:看,刚才又脏又乱的房间现在变的多整洁多美观啊!主人回来一定会感谢你的,为自己感到骄傲吧!希望你们以后可不要像房间主人一样,要做一个爱干净、会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三)实践应用,延伸知识师:同心超市的果蔬专柜里又进了一批新鲜蔬菜和水果,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摆放,好吗?展示模拟货架,每个小组分发一袋蔬菜、水果图片,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手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摆放,贴到对应的货架里,最后

8、同学间互相评价,活动结束。“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9、,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本节课

10、,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谢谢大家!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