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八关注不同视角下的热点微观话题热点专项练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
2、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材料二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材料三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
3、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精英出走”,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解析第(1)问,从方向、原因、经济、民族关系角度归纳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第(2)问,据材料二、三从迁移方向角度归纳新特点。原因可从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方面分析思考。第(3)问,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原因,据“精英出走”和富人外迁移民可知都受到国外优厚条件的吸引,结合所学可从改革开放以来国
4、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下人口自由流动的影响概括。答案(1)特点:从北向南移动(或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移动);受国内政局及民族关系影响;具有自发性。影响:人口分布渐趋合理;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2)特点:迁移方向多元化;海外迁徙增多。原因:伴随外国资本主义主义的入侵,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政局动荡。(3)原因: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高;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联系加强。2(2015广东六校三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
5、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材料二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材料三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
6、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分析自16中期起“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这一现象?(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中国经济、西方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结合题干中“19世纪上半期”这一时代
7、背景,从列强经济侵华角度归纳手段。第(2)问,结合题干中“19世纪下半叶”这一时代背景,从英国的政治、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变化角度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中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分析英美两国本质上的共同点是争夺世界经济霸权;第三小问结合二战后英国经济的衰败和美国实力膨胀作答;第四小问结合布林顿森林体系的意义来答。第(4)问,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中英国英镑地位的变化,以及美元确立国际货币地位的演变及布林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积极作用谈认识。答案(1)原因:封建经济高度发达,中国手工业品畅销国际市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手段:对华进行商
8、品输出;对华输入鸦片;勒索清朝大量赔款;与清朝协商关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在通商口岸非法开设工厂。(2)条件: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3)差异: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共同:争夺世界经济霸权。原因: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趋势:体系化、制度化。(答全球化亦可酌情给分)(4)认识: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
9、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3(2015北京昌平模拟)家庭社会国家中国古代强调以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围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当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人类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
10、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1)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本位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2)依据材料概括卢梭认为的国家产生的方式及人们建立国家的目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本位观念产生的原因;第二小问,从材料中“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分析归纳其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信息判断国家形成方式;第二小问,从材料中
11、信息判断建立国家的目的。答案(1)原因:古代经济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影响: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方式:人们达成社会契约。目的:保障每个人的人身、财富和自由。4(2015天津六校第二次联考)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材料二使邦联政府感到棘手的是纸币贬值。在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发行过42批纸币,总额达19 155万美元,此后各州也开始发行纸币。到1783年有11个州共发行了24 636万美元的纸币杰斐逊在当时讲到:“1 000元的
12、大陆纸币只值硬币1元。”美国通史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并分别说明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2)分析材料二现象出现的根源,并运用所学说明美国为此采取的对策。(3)
13、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总体上稳定的最主要原因。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15世纪物价上涨,从商业危机分析;16世纪物价上涨从新航路开辟影响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两次物价上涨影响不同,从新航路开辟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源从独立后的美国实行邦联制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美国的对策从宪法角度的变化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从1978年前计划经济体制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回答。答案(1)不同:前者是因为欧亚传统商路受阻,来自东方的商品涨价;后者因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造成物价全面上涨。影响:前者使欧洲人渴望另寻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成为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后者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根源:邦联制下,各州滥发纸币,邦联政府无权管理。对策:制定了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发行货币的权利。(3)稳定原因:1978年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上涨原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消费观念经历剧变;科技、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