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 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阐释其主要思想主张。2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主要思想。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起源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知识点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历史背景(1)政治: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经济:希腊工商业发达,奴隶制经济繁荣。(3)文化: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2智者学派(1)研究领域: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2)代表人物:普
2、罗泰格拉。(3)思想主张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3历史意义(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2)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智者学派”公元前5一前4世纪,古希腊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批“教授智慧的教师”,即“智者”。他们向人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这些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知识点二“美德即知识”1背景(1)智者学
3、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2目的: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3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2)美德来自于知识,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人作恶是出于无知。(4)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4意义: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弥补了智者学派的不足,但他并不否认“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反是对这一观点的完善、发展。知识点三柏拉图和亚里
4、士多德1柏拉图(1)关注焦点:人类社会。(2)著作:理想国。内容: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评价: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亚里士多德(1)地位:古希腊最博学的人。(2)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三个“第一”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史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普罗泰格拉解读肯定了人的作用。否定了神的意志。思考史料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如何理解?【提示】智者学派。史料提出以人的感觉作为判
5、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为当时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史料二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苏格拉底解读表明树立道德标准的重要性。思考根据史料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苏格拉底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思想:“美德即知识”。目的: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及其表现1内涵: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2表现(1)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人是认识
6、客观事物的主体,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2)苏格拉底主张认识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他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人的精神修养,改造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3)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希腊哲学热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史料一“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解读说明人的思想道德至关重要。思考史料中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什么?其目的何
7、在?【提示】思想:“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目的: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提高人的个人素质,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史料二“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解读处的意思是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与人交往要相互尊重。思考史料中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其目的何在?【提示】思想:“仁”;目的:要求人要爱人,协调人际关系,恢复社会秩序。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苏格拉底孔子不同点道德侧重个人道德修养方面侧重社会道德秩序方面政治认为法律是至关重要的,
8、强调法律至上,侧重于法治强调“仁”“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侧重于德治教育强调自己一无所知,传授知识以讨论的形式平等地进行首创私人讲学,强调师道尊严,主张“有教无类”目标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有利于个性发展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出发,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相同点都关注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都强调道德的价值;重视思想教化,追求个人品行的修养。都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不同项目儒家思想古希腊人文精神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强调社会中的“人”,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特别强调人的“个体”,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
9、的着眼点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强调人的平等,为西方近代民主奠定基础研究自然科学的态度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充满理性与激情,关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课堂小结时 空 坐 标答 题 术 语民主政治的发展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2苏格拉底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1下图
10、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众神之神宙斯”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希腊的“神”人形化B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文主义的色彩C古希腊人根据自己的形象描绘“神” D古希腊的人和“神”没有任何区别D由图片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但“古希腊的人和神没有任何区别”明显错误,因此D项符合题意。2“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体现了下列哪一人物的思想()A泰勒斯B普罗泰格拉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B智者学派的言论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注重实利,忽视道德追求功利;其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故选B项。3德尔菲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马克思
11、说他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以下属于苏格拉底观点的是()A美德即知识B万物始于水C人生而平等 D人是万物的尺度A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来自于知识”,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因此A项正确;“万物始于水”属于泰勒斯的哲学观点,可排除B项;“人生而平等”并非苏格拉底的观点,可排除C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D项。4基督教神学认为无知的人心灵更加纯净,与之相反的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D法治优于人治B材料中强调人的无知,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5柏拉图设想出的理想
12、国由统治者、护卫者及工作的民众三个等级构成,“三个等级之间的界限不能被逾越,如果这种统治关系不被侵害的话,公正就得以产生”。据此判断,柏拉图认为的公正的社会是()A人人平等 B人民主权C各守其职 D礼制文明C根据题干可知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是城邦的三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故答案为C项。6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学者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安提丰C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故选C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普罗泰格拉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
13、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材料二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材料三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材料四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五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自豪,提出美德即知识。他说:“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知道得)越少。”(1)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概括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关注的侧重点。(2)概括指出材料五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哲学思想。(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一、二、三、四,对其直接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对材料五概括分析即可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可回答,注意“社会根源”与“经济根源”的区别。答案(1)材料一:人的价值、作用。材料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材料三:人与人的平等。材料四:对人的教育。(2)崇尚知识。(3)希腊民主政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