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时、分”教学设计及说明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时、分”教学设计及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时、分”教学设计及说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各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2. 使学生初步建立1时、1分的长短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出示实物钟)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在一年
2、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而且还认识了整时。同学们看现在是几时?(上午8时)每天的这个时候你们在做什么?你能说说我们都在什么情况下用到钟表吗?(学生自由发言)揭题:同学们说得真好!的确,时间就像我们的伙伴一样时时刻刻跟着我们,我们一定要认识它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钟表的方法。(板书: 认识时和分)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看实物钟认整时,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探究新知1. 认识钟面。(1) (电脑出示钟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提问: 从钟面上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钟面上有12个数;钟面上有2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
3、,又细又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2) 指出: 从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一个大格,数一数你的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相邻两个点之间是一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12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看谁数的方法又清楚又快!(3) 小结: 我们刚才通过数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以及多少个小格来计时的。2. 认识时针、分针各是怎样计时的。(1) 认识时针。 电脑出示“12时”的钟面,提问:钟面上现在是几时?(12时)电脑演示时针从12走到1,提问: 现在是几时?时针有什么变化?提问:时针走一个大
4、格,是多长时间?结论: 时针走一个大格,就是1小时。 动手实践: 让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要求让时针走1小时。 口头练习: 时针走3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小时?(2) 认识分。 电脑先出示“1时”的钟面,再出示“1时零1分”的钟面,提问: 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分针走了1小格)你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吗?结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口头练习: 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结论: 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动手操作: 请你在学具钟上拨一拨,要求让分针走5分钟。提问: 分针走了几小格?再拨一拨,要求让分针走10分钟。提问: 分针从哪儿走到哪儿?走了几小格? 练习: 分针从
5、12走到3,走了多少分?分针从1走到5呢?你是怎样想的?3. 学生动手操作,感知1时=60分。(1)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把钟调到12时。引导:在钟面上拨一拨,分针走60个小格,观察一下时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后,先让学生讲发现了什么,再用电脑演示加以证实)(2) 提问: 刚才大家看到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板书: 1时=60分)说明: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钟面上的小格,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使学生主动掌握了新知;通过让学生动手拨钟表,以及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既探索出了“1时=60分
6、”,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4. 感受1分的长短。(1) 引导: 1分到底有多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2) 分组实验: 第一大组做口算题,第二大组做眼保健操,第三大组写生字,第四大组数脉搏。教师计时。(3) 提问: 谁来说说1分你都做了什么?(4) 小结:你看,我们用1分能干这么多的事情,所以同学们要珍惜每1分的时间。说明:这里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1分有多长,初步建立了1分时间长短的观念,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1分时间虽短,但也可以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1分。三、巩固练习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小时有多长呢?让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2题。一节课是(
7、)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是1小时。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并提问: 为什么说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呢?谈话: 1小时的时间原来有这么长,在1小时里当然也能做很多事情。回去问问你的家长,他(她)1小时里能做哪些事?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谈话:同学们今天表现得真不错。小强、小红和小明三个小朋友也想来考考大家。看看他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图中搜集信息,并逐一解决)仿照第3题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同桌互相提问并解答。说明:练习的设计既有梯度,又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重视学生间的协作,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8、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四、自我总结,深化认识课本、报刊杂志
9、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提问: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你准备用所学的知识去做些
10、什么?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说明:新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教学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把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