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登幽州台歌【情境导入】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觅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2.指名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
2、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同学读一读。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登幽州台歌。【新课解读】一、初步感知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吧)。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4.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检查初读情况:指
3、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赛读(男女小组)、齐读。二、合作探究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
4、,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3.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三
5、、诵读交流1.全班交流体会师: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2.升华朗读(苍天无语,只能静静地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朗读。)3.练习背诵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抒发一下感情的?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6、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2.默写古诗。师: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五、拓展延伸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附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后 (寂寞苦闷)悠悠怆然望岳【情境导入】(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
7、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首先我们欣赏望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进行具体分析。学生明确:2.诗人由“望岳”产生了什么愿望?由此可看出他什么样的豪情?学生明确: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二、细读诗歌深入理解1.教师提问(1)首联:试比
8、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确:从“齐鲁青未了”看,泰山极高极远,令诗人惊奇、赞叹,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确,也更强烈。 (2)颔联:“神秀”“阴阳”,都是古人的说法,用在此处有何作用?学生明确:形容泰山高与天齐,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3)颈联:山中之景,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2.品味诗歌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学生明确:(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下去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断了
9、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三、品读诗歌体会特色我们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诗的尾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俯瞰群山的气势,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
10、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四、拓展延伸诗中哲理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诗句蕴含哲理,请你写出几句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句。学生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五、本诗小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绝大多数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时期。读过这首诗后,你一定对杜甫有了新的认识,也一定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 附板书设
11、计:登飞来峰【情境导入】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新课解读】1.写作背景介绍: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此时诗人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2.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第一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第一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
12、怕被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目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明确: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意蕴深刻的诗的理解。(3)登飞来峰的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明确:3.小结: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游山西村【情境导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
13、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淳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游兴十足1.仔细阅读这首诗,找出体现农家特点的词语。明确:腊酒、鸡豚、箫鼓追随、衣冠简朴。2.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个“游”字,而处处“游”,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一、二句写山西村民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酒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朴实;三、四句写村庄周围的景致;五、六句写村中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社日将近,村民吹箫击鼓,热
14、闹非凡;七、八句写诗人有点恋恋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拄着拐杖来敲门。全诗写了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虽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二、深入探究诗人情感细读诗句,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讨论明确:写到农家做客感激主人的热情好客。写景色赞美山村的美丽山水。写习俗依恋和陶醉田园生活。结尾总结表露重来做客的愿望。教师总结:感激之情,喜爱之情,赞美之情,羡慕之情。三、拓展延伸名句意义赏析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讨论明确:1.描绘了诗人去农家时一路上所见风光的美。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正在迷
15、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跃然纸上。2.引申义探究:为什么此名句脍炙人口,令人难忘?明确:一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无论是就其自身意象来看,还是就其作用于行人的感觉来说,都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凝练性及鲜明的对比性。二是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诗人在那一刹那间所产生的初时疑惑,继而惊愕,最后惊喜的复杂感受。三是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当人们陷入困惑而经过冥思获得感悟的时候;当人们遇到矛盾,经过努力找到解决办法的时候;当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障碍,经过努力和不断探索进入到一个新境界的时候,都会从这两句诗中获得强烈的共鸣。这两句诗真正达到了景、情、理
16、的高度统一。3.拓展探究:作者内心世界探微。明确:此句不仅在写自然风光,也是作者对自身处境和心境的一种反映和自勉。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面对南宋政府偏安一隅,无心抗金,以及官场的险恶,他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振雄风,驰骋沙场。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两相交融,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诗句。四、本诗小结陆游在人生的低潮时期寄情乡间,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和学习。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
17、难、挫折、困惑,要锲而不舍,坚持前行,不懈努力,黑暗和迷茫之后会是一个光明和前所未见的崭新天地。附板书设计:己亥杂诗(其五)【情境导入】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少有大志,博学多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在清王朝还金玉其外之时,就敏锐地感到内忧外患对这个庞大帝国的威胁。他幻想着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样,发动一次社会改革,挽回清朝颓败的命运。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运,也就无从为国效力。四十八岁时(1839年,己亥年),只好放弃官职,准备回乡授徒讲学,创一番事业。归乡途中,写下己亥杂诗315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划出朗读
18、节奏,注意语气、重音。学生自由诵读,读出感情,同桌相互评价。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本首诗的意思。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并归纳,明确: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樊笼的喜悦。2.诗中写了几种心境?讨论明确: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讨论明确:诗的后两句,以“落红”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己虽然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三、本诗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义深刻,耐人寻味。附板书设计: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