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823664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从1923年到1929年,在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中,联共(布)党员比例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从60.3%下降到31.4%,文盲和少识字者则从0.1%提高到7.2%这反映出该时期苏联()A领导干部政治成分逐渐多元化 B广泛发动群众推进新经济政策C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保障工业化 D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经济安全2、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 000万只,猪700万头、

2、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 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4、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说:“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全

3、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 B脱离国情的实践带来的沉重教训C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5、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述“失败”的根源在于()A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 B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的国情 D苏俄国内出现了严峻的

4、政治形势6、布哈林是新经济政策最杰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A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 B恢复商品货币关系C国家控制土地所有权 D实行按劳分配原则7、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B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C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D 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8、在1922年3月的

5、“十一大”上,列宁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方面,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其实质含义是()A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C重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抗争的手段9、“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当时,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原先的计划是向农民提供工业制成品作为补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支持工业化建设B国内战争政策造成粮食短缺,

6、经济困难,面临困境C为解决苏维埃政权的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10、“这一体制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的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忽视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后状态,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忽视民主”。材料中这一体制( )A. 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B. 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 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D. 开创了全新约工业化模式11、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

7、可得出的结论有() 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 BC D12、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1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没有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片

8、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没有根本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D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14、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在生产方面, 企业有权根据下达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 可以接受计划以外加工订货任务, 可以用自己材料与废料生产计划以外产品。 ”这一措施( )A打破传统经济体制旧格局 B改变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15、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

9、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1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17、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 618枚,美国1 054

10、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18、有人把苏联比喻成一列因铁轨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不同的领导人对该状况的处理方式各异,斯大林下令把司机枪毙;赫鲁晓夫为他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人左右摇摆,造成列车行进假象;戈尔巴乔夫把窗帘拉开,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喊“前面没有铁轨了!”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枪决”代表斯大林认为火车停止前进的责任在于司机B“平凡”表明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模式C“拉上窗帘派人摇动”代表其改革给国人带来经济发展的错觉D“大喊”说

11、明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改革的无奈19、俄罗斯学者雅科夫在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一书中指出:1990年秋天,苏联的商店里商品匮乏,排队现象严重,市场供应发生危机,与购买力严重脱节。当时苏联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罢工、游行示威、辩论选举等活动,颇似中国“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情形。这种政治狂热必然会影响到生产活动。当年,苏联国民经济下滑2%,1991年又下滑11%。导致这一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当年苏联社会出现大动荡等政治狂热现象B工人的罢工、游行示威、辩论选举等活动的影响C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指导思想的失误D斯大林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革20、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

12、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A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标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暫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斯

13、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頋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教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 (3)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

15、苏俄新经济政策。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者的区别。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 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

16、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 现代部分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

17、,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二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

18、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1)根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2)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有何弊端?(3)材料三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

19、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领导干部政治成分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广泛发动群众,故B项错误1923年到1929年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业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联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经济安全,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故选D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世界性经济危时间为 1929 年至 1933 年,主要在欧洲资本主义市场,并未在苏 联出现,故 A 项错误;战时共产

20、主义政策的时间为 1919 年至 1921 年,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苏联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 资金,题中没有反映重工业的信息,故 C 项错误;为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 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己 的利益所以出现了题中消极应对现象,故 D 项正确。3、B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单一的公有制,

21、取消商品市场“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表明列宁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一转变即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允许部分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市场,因此是马克思主义的“改良主义者”A项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排除;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C项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故选B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为

22、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表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B正确;A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不是根源,排除;C社会主义道路适合苏俄的国情,只是方式不对,排除;D不是根源,排除故选B6、【答案】B【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措施,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国家控制土地所有权,且史实错误,土地应该是

23、公有制而非国家控制,故C项错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新经济政策的分配制度,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7、C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方面“表明新经济政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故选B9、【答案】C【解析】“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表明为解决苏维埃政权的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正确

24、;A是斯大林模式的农业政策,排除;B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D是斯大林模式,排除故选C10、【答案】D【解析】材料评论的体制应当是斯大林模式,该模式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故答案为D项。战胜共产主义政策是取得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苏联这样的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11、C12、【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可以推断出是戈尔巴乔夫,他的改革情况与题目所述相符合,故D正确。13、D14、C【解析】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 对赫鲁晓夫政策作一些调整,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

25、前提下,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题干材料中描述现象就体现这一特点, 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主动性创造性。 故选C。 A项错误,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上突破原有斯大林体制;BD项错误, 其改革主要是局部调整。 15、【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体系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故C符合题意。16、【答案】B【解析】斯大林体制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长期滞后,生活消费品长期短缺。题干的材料就说明了这一点。A、C两项都是表面现象,D项说法错误。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苏联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就是在勃列日涅

26、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时期,高度重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18、C19、C20、【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形势下才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领域,A表述不符合史实;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放弃苏联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B、D错误。二、非选择题21.(1)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3)列宁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即

27、使采用也是形势所迫的暂时性退却。邓小平则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改革开放作为长期国策。2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 (3)满足了农民的要求,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进步性: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3.(1)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吸取当时中国的教训。(2)表现形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弊端:农轻重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3)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事例: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