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81860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结合地图,梳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对峙时期的政权更迭形势,认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梳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见学生用

2、书P15)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220280年)建立形势变迁魏国_220_年,曹操之子_曹丕_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国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_蜀汉_,简称蜀吴国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_南方少数民族_地区的治理。263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西晋(266316年)(1)统一进程266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_280_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少数民族内迁自_东汉_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匈奴、羯、氐、羌、鲜卑_。西晋诸王对中央

3、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 年,西晋被内迁_匈奴_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史论阐释】三国鼎立局面的积极影响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三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420年)(1)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建康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政治 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士大夫家族_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士族专权:逃到南方的几家_北方高门_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

4、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_六朝_。3江南开发(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_北方人民_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自然资源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2)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4南北对峙(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_淮水_为止。(2)东晋南朝之交

5、,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3)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史论阐释】1江南:其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为都,是为东晋。隋朝时期的江南有时指的是湖南、湖北一带。唐朝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湖南、湖北长江以南部分。2士族:又称世族、门阀,是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是统治阶级上层集团。士族门阀制度是一种具体的政治、经济内容的社会制度,是在豪族大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确立的。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

6、国(1)建立: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_十六国_”。(2)特点其中大部分由_内迁少数民族_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_民族布局_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3)前秦 统一:4世纪下半叶,_氐_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崩溃: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_439_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内

7、容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洛阳_,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汉服汉语以_汉族服饰_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汉姓改鲜卑姓为_汉_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通婚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_士族阶层_,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北朝更替(1)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_东魏_和_西魏_,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_北朝_。(2)北周灭北齐:北齐、北周东西对峙,

8、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_北齐_。(3)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体系构建】(见学生用书P16)【情境史料】史料宋书中概括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写道: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注解:元嘉,南朝宋第三任皇帝宋文帝的年号,时间为424453年。扃,上门闩。稔,庄稼成熟。会

9、土,指会稽,今浙江绍兴。鄠、杜,均为古代关中地区县名。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扬部,即扬州,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两省南部。杞梓,杞和梓是两种树木,此处代指森林。史料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答:钱塘江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个地区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获得发展。(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答: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史论生成】江南开发的影响1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

10、商业的发展。2重心转移:使原先落后的江南经济逐渐赶上黄河流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民族交融:推动了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4国家统一:为隋唐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迁移应用】1据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B)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D政府重视经济发展【解析】题干中的“宋书”和“南朝”说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覆衣天下”说明江南农耕经济发展,而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北民南迁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导

11、致南方生产力迅速提高,故选B项;社会相对安定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原因,排除A、C两项;政府重视是原因之一,排除D项。2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D)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导致中国政治中心转向南方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故选D项。【情境史料】史料一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

12、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族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等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史料二(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史料探究(1)据史料一,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答: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2)史料一、二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请分析概括影响评价的原因有哪些。答:不同:史料一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助于

13、消除南北歧见。史料二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原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等。【史论生成】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与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

14、进了民族交融。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1)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3)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迁移应用】1下表所示是中国历史上某次改革措施的一部分。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是(B)1禁鲜卑语,改说汉语2改鲜卑姓为汉姓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A推动经济发展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故B项正确。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B)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迁都洛阳,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