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一年级数学(下)100以内加减法(二)同步练习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
2、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动手摆一摆,算一算。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
3、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
4、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动手摆摆,算算。 26 + 6 =( ) 18 + 7 =( ) 2、算一算,比一比。 5 + 6 = 7 + 3 = 4 +9 = 8 +8 = 8 + 4 = 45+6 = 37 + 3 = 54 +9 = 88+8 = 68+4 =二、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1、2、 我们班有多少人? = (人) 口答:我们班有( )人。3、同学们从图书角借走28本书,现在还有60 本书,图书角原来有多少本书? = (本) 口答:图书角原来有( )本书。三、动动小脑筋。 小红做一道减法题,错把减数50写成了30,结果得46,那么正确的差是多少? 口答:正确的差是( )。 附参考答案一、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1、32,25; 2、比一比,算一算。11,51,10,40,13,63,16,96,12,72;二、填方框和运算符号。 1、32,39,43,51;41,49,55,58; 2、35 +5 = 40(人) 我们班有40人。 3、28+60 = 88(本) 图书角原来有88本书。三、动动小脑筋。 46+30 - 50=26 正确的差是26.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