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有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尝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
2、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曰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
3、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五未也。魏王曰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节选自史记)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1A(间:暗中) A乃间步往 间:抄小路。 B告车趣驾 驾:装备好车马。 C乃行金万斤于魏 行:使用。 D公子乃谢夫人去 谢:辞谢,辞别。2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乃”“以”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 2D(乃:竟然。以:因为;把) 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乃以为羞 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A和不同,和相同 B和相同,和相
4、同 C和不同,和不同 D和相同,和不同49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D(因此:趁这个。所以:的原因。后果:后来果然。) A因此时定南面而王 B公子所以重于赵 C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D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魏公子“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4A(行动、心理、结果)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A B C D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5A(有魏国的存在)
5、A魏公子之所以在赵闻于诸侯,是因为有魏王为其撑腰。 B魏公子开始不愿回国,就是因为“窃符救赵”一事怕魏王“怒之”。 C魏王以魏公子为将,大败秦军。秦王以他为心腹大患,多次用反间计终于离间了他与魏王的关系。 D魏公子折节与毛公、薛公交游,并在二人的劝谏下,明白了去留之义而回归魏国。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译文:_6(1)以我魏无忌这样的人同他们交往,尚且怕他们不愿意理会我呢。 (2)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译文:_(2)秦国又多次用反间计,假装祝贺公子,问他立为魏王没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6题。 季布者,楚
6、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曰。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
7、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等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耶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选自史记季布传) 臣光曰:高祖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
8、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思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三)1C(示众) A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 购:重金收买。 B夫忌壮士以资敌国 资:助。 C高祖以丁公徇军中 徇:杀。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赞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
9、同的一项是( ) 2D(前句“作为”“身为”,后句“弹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高祖“倡导礼仪”“鄙弃贰心”的一项是( )50 3B(A组前句是写高祖起初对季布的态度,后句是司马光对“来者”的看法;c组前句高祖临危求丁公,后句写司马光对。贰心”人的又一观点;D组前句是司马光对高祖这样做的评价,后句是高祖“鄙弃贰心”的话语)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之所以要缉拿季布,是因为季布在项氏手下为将领时,屡次使高祖身陷绝境。 B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且为他奔走,辩说道理,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朱家也名闻天下。 C丁公当年遇到身处危难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话所
10、打动,不仅没有将高祖杀掉,还主动撤回了军队。 D当年的仇敌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这样做,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考虑的。4D(并非“找借口”。而是根据丁公当初的表现和自己统治的需要处死的)5下列对司马光的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玠很高。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由于“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明白礼义并引以为戒。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5D
11、(目的是启示君王吸取高祖的治国经验)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闲,果言如朱家指。 译文:_6(1)等到机会,(滕公)果然按朱家的意思(向皇上)说了。 (2)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 译文:_(2)而那些怀着私心结恩义的行为,即使到了能使自己活命的地步,还是要根据大义不赞许。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待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
12、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归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阴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曰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 转漕:陆运叫“转”,水运叫“漕”。瞋(ch
13、n)目:睁大眼睛,瞪着眼睛。成皋(go):地名。盱(x)台(yi):地名,在今江苏省内。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壮苦军旅 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B盖以苦学力文所致 苦:刻苦。 C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苦:使受苦。 D天下苦秦久矣 苦:痛恨。(四)1D(D项“苦”应为“以为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徒”字相同,两个“间”字不相同 B两个“徒”字不同,两个“间”字相同 C两个 “徒”字不同,两个“间”字也不同 D两个“徒”字相同,两个“间”字也相同2A(两个“徒”的意思是“白白地”,都是
14、副词;两个“间”不同,前一个为“暗中,私下打听”;后一个是“涧”的通假字,即东、西广武两山之间,汴水从中间向东南方流去,名叫广武涧)3对“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D A“决雌雄”的正确意思是:决断胜败。“毋徒”是“不要”的意思。 B句中的“民”是“人民”,“父子”即父亲与儿子,意思就是“老百姓”“老小百姓”。 C“为”译为“让”,“毋为”应译为“毋为”即“不要让”的意思。 D该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4对本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汉(两军)相争久持不下,项王欲与汉王(刘邦)“决一雌雄”,从而使天下安定下来,独霸天下。
15、B项王欲与刘邦“决一雌雄”的理由是:使天下老小百姓不再遭受战争的苦难。 C汉王的“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的话,基本上概括了本文双方“斗智”与“斗力”的内容,在行文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D项王对大司马曹咎等人说的“谨守成皋”“慎勿与战”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他的灵活的战术思想。4D(不是项羽的战术思想,而是反映了他的战略思想。)5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译文:_5(1)服兵役的成年人苦于军旅生活,衰老、弱小的人也疲于水陆运输军粮的苦差事。 (2)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 译文:_ (2)(正当)此时,汉王就和项王约定,共同到广武涧上对话。 (3)谨守成皋,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译文:_ (3)一定要守住成皋,(即使汉军要挑战),也千万不要同汉军作战,(只要)不让汉军东行就可以了。-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