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7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2.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口算。教学难点:算法多样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口算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复习旧知。1.王老师昨天去给班上的同学买写字本,可是商店里一共只有23本,如果每个盒子能装10本,这些本子能装满几个盒子?2.请学生回答问题,并
2、说一说是怎么想的?(二)引入新课。1.呈现主题图:因为昨天买的本子不够用,所以,王老师今天又去商店了,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3.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本写字本?4.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0+2和2+30。5.点明课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二、探究新知(一)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1.独立思考:你们会算吗?请你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2.学生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算得的结果是多少?你又是怎么算的?可能会出现:(1)根据
3、数的组成来计算的。(2)用小棒摆。(3)用计数器拨。(4)利用数数的方法往后数。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要加以肯定。3.共同验证:刚才大家都说这两个算式都等于32,那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是不是要验证一下?引导学生验证:(1)用数的组成:30+2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2)用小棒验证:3捆小棒加2根小棒,就是把3个十与2个一合起来,结果是32。(3)用计数器验证:3捆小棒就是3个十,2根小棒就是2个一,先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上2个珠子,合起来就是32。(4)用数数的方法验证:先验证30+2,在30后面往后数两个数。4.教师质疑:(1)那2+30我们是不是也要在2的后面,往后
4、数30个数呢?引导学生发现:同样可以在30后面往后数2个数就行了。(2)那2+30怎么也等于32呢?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管是30+2还是2+30都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组成的数都是32,只不过是两个加数的位置改变了一下。5.快速抢答:教师出示:50+4、4+50;8+70、70+8;90+6、6+90,让学生快速抢答。6.发现提炼:(1)引导学生发现以上所有算式的特点:都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2)引导学生提炼方法:不管是几十加几还是几加几十,都是求几个十加上几个一,结果都是几十几。【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汇报交流之后,再引领学生验证,解惑,最后提炼出方法。】(二)教
5、学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1.提出问题:谁还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呈现:(1)王老师买了32本写字本,有2本没装在盒子里,剩下的都装在盒子里,装在盒子里的有多少本?(2)王老师买了32本写字本,有30本装在盒子里,没有装在盒子里的有多少本?2.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2-2和32-30。3.说出算法:请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可能会出现:用数的组成、用小棒操作、用计数器操作、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想的、用倒着数的方法等等。4.选择算法:对于学生提出的算法,教师给予肯定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在学生讨论之中,明确各种方法的优
6、势所在,适当引导学生选择又对又快的方法。5.计算接力: 53-3、53-50;75-70、75-5;64-4、64-60,89-9、89-80。每组接力,第一个同学写出一题答案后,立刻将答题卡传给下一位同学。6.归纳小结:(1)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题目不是几十几减几,就是几十几减几十。(2)小结方法: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设计意图:因为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自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注重对算法多样化的渗透,引导学生选择又对对快的方法。】三、巩固提高(一)基本练习。1.P48的“做一做”第1题:做好后,请个别学生说出方法,提示: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可以算
7、得又对又快。2.P48的第2题,“烤玉米”。3.P49的第1题: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提醒:如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4.开火车:P49的第4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基础练习为主,让学生巩固所学,通过多样的练习形式,促使学生掌握又对又快的方法。】(二)解决问题。1.P49的第3题:(1)呈现问题情境,分步出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写上单位名称。2.P49的第2题:(1)呈现问题情境,分步出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2)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教师加以引导。(3)学生独立解答。(4)集体讲评,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规范格式要求。3.P49的第5题:
8、(1)完整呈现题目,学生独立解答。可以有意选取一名解答正确的学生上台板演。(2)集体讲评,根据学生所列算式提问:小猫吃了8条鱼,为什么还要加上8呢?(3)教师带领学生审题:特别突出对“吃了”、“还剩下”、“一共”等的理解。(4)解答错误的学生订正。【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难度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笔头表达能力与逆向思考的能力。】四、总结归纳(一)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你有什么收获?(二)归纳。1.师生共同归纳所学内容。2.提炼计算方法:(1)几十加几就是几十几。(2)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3.师:我们在
9、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
10、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11、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整理归纳的能力和灵活选择策略与方法的能力。】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