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圆的沙粒(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重点词语“真诚、下定决心、坦然、嘲笑、异想天开、议论纷纷”等词语体会人物的情感。3、了解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从而了解奇妙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4、领悟“只有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才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领悟“只有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才能实现愿望。”的道理。2、抓住文中的省略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填补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难点】1、通过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说话的心情。
2、2、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课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复习旧知1、观察珍珠和沙粒的图片,理解:“有用之材”。2、导入课题。认读词语,并根据词语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3、过渡: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出了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沙粒在变成珍珠前发生了什么样有趣的事情呢?二、品读感悟、对比感悟(一)指名朗读,初步感悟沙粒的精神。1、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沙粒的语言和做法。2、结合沙粒的语言、做法及同伴的表现思考:这是一颗()的沙粒。(二)学生反馈,读中理解感悟沙粒“有梦想、坚定”等品质。谁来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说,师相机点拨。板书)预设:这是
3、一颗“真诚、有理想、有信心”的沙粒。1、指导朗读沙粒说的话。体会沙粒的真诚、自信、有理想。2、再读感悟。相机板书:梦想预设:这是一颗“很有决心、坚定”的沙粒。1、你从哪儿读出来的?(我从第三自然段读出来的。)2、它在怎样的情况下,这样做的?指导朗读。三种不同提示语的同伴嘲笑句式,引导感悟此句。理解:“异想天开”的意思,用“不但不,反而”的句式练习说话。3、理解“坦然”。4、理解“议论纷纷”,感悟沙粒的坚定。(1)读同伴的话,补充资料,再读。(2)理解“议论纷纷”,想象同伴们还会说些什么?5、面对着不理解,面对着嘲笑,听着大家的议论纷纷,沙粒是怎样做的呢?它动摇了吗?朗读:“圆圆的沙粒在蚌壳里听
4、得清清楚楚”6、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沙粒意志是多么坚定呀!这是一颗怎样的沙粒?(坚定、不动摇)7、指导写“摇”。想一想它爬出来会怎么样?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
5、”等。(三)分角色朗读1-5段的内容。现在我请几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的内容。让我们再次感受那颗圆圆的沙粒为了梦想、毫不动摇的勇气吧!三、对比感悟,沙粒变珍珠后同伴们的态度。1、(出示图片)从课文的10-12自然段描写珍珠的词语。2、指导朗读采珍珠姑娘说的话。3、对比朗读同伴的话。明白嘲笑别人是不对的,应该思考与观察。4、对于沙粒为了自己的梦想,坚定不移的钻到蚌壳中最后变成了珍珠,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
6、、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四、想象感悟沙粒“坚持不懈”的精神。1、配乐朗读第二部分内容。2、师出示图片,朗读,渲染气氛。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
7、、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3、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沙粒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生说。师点拨、评价。五、演一演六、总结全文。七、作业。1、续写圆圆的沙粒2、推荐阅读:一只贝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