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总结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交融;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经济江南开发,北魏创立均田制思想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2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思想文化“三教并立”;诗歌繁荣;书画艺术繁荣。“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对外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迁移应用】1阅读“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根据表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C)匈奴羯鲜卑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大部分政权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十六国政权都在北方地区建立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北方地区各族交融频繁差异缩小、隔阂消失ABCD【解析】十六国大部分是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故正确;成汉政权是在西南,故错误;4世纪下半叶,前秦曾统一过北方,故正确;各少数民族并立,战争不断并没有导致隔阂消失,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2学者向达说:“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
3、夷,兼收并蓄。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这反映出当时(C)唐承隋制,发展创新仿照士族,崇尚奢靡民族交融,中外交流开明开放,兼收并蓄ABC D【解析】材料中“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反映出唐承隋制,发展创新,故正确;材料中“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反映出当时仿照少数民族,而非士族,故错误;材料中“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中外交流,故正确;
4、材料中“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体现出唐朝开明开放,兼收并蓄,故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项目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
5、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形成禁锢思想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迁移应用】1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B)A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D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解析】据材料“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说明科举取士比门荫入仕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故B项正确。2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ABCD【解析】伏尔泰的意思是指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进入政府,这样的政府是最好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选拔人才,依据考生成绩授官,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故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为科研提供人才,故错误。综上所述,故排除A、B、D,选C。温馨提示:课后请完成第一、二单元素养检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