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右图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个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C )A.曾国藩、李鸿章 B.左宗棠、张之洞C.康有为、梁启超 D.光绪帝、谭嗣同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B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3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
2、生在( C )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4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B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5.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D )A.挽救了民族危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推进了思想启蒙6.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D)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B允许
3、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7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D )A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D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8维新派的改革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是因为( A )A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B维新派反对清政
4、府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9.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A )A B C D10. “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1895年以后,中国官绅产生普遍醒觉,行动日渐积极,并扩大方向。”这说明甲午战争(A)A. 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B.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 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 导致了实业救国的热潮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
5、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答案:(1)民族危机加深。(
6、2)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51898年我国中文报刊统计时间报刊总数(种)华人创办报刊数(种)华人创办报刊数比例18957343%1898473983%材料二梁启超变法通议一书,犹如当头一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后,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仍然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胡适(1)19世纪晚期,华人创办报刊数量增加主要是什么历史运动推动下的产物?(2)材料二表明,该历史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3)比较洋务运动和该历史运动在学习西方内容方面的侧重点。答案:(1)维新变法(戊戌变法)。(2)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3)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军事器物);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