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上册英语教案Module 6 Unit 1 外研社.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94095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英语教案Module 6 Unit 1 外研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年级上册英语教案Module 6 Unit 1 外研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年级上册英语教案Module 6 Unit 1 外研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年级上册英语教案Module 6 Unit 1 外研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年级上册英语教案Module 6 Unit 1 外研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Module 6 Unit 1 Whats this?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六模块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第一课时,核心内容是用英语说出几种常见的文具,他们是schoolbag、book、pen、pencil,并能听懂 Whats this?以及用Its a 来描述文具。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词汇较多,尚不能完全掌握。因此, 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达到学习新知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猜文具、找身边的文具、看谁反应快、边听边做等,鼓励学生开口说,敢于说,乐于说,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

2、1. 能够认读,听懂、会说并在句子中正确使用如下单词:schoolbag, pencil, book, pen。2. 基本能听懂、会读并灵活运用 Whats this ? / Its a bag. 询问物品名称。3.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4.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鼓励参与,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听说认读单词:pen, pencil, schoolbag, book .2. 运用句型Whats this ? Its a 进行相互询问。【教学难点】This 的发音能灵活运用于生活中课前准备:Tape recorder, Multimedia

3、, PPT,文具 教学过程: 热身导入1 Greeting & Free-talk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 Good morning, teacher!T: How are you?S: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T: Im fine, too.Thank you.【设计意图】口语练习,轻松的课前交流,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英语语言氛围。2. ChantT: Lets chant and do.Stand up! Sit down!Point to the window! Point to the door!Point to

4、the ceiling! Point to the floor!【设计意图】活跃课堂。热身活动,唱歌激发学生兴趣。复习旧知,帮助学生熟悉教室。3. Game; Magic eyes!学生看图快速说出物体名称。【设计意图】游戏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复习旧词,温故而知新。 新知呈现1. Present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教师拿一只钢笔问学生:Whats this?由此引出单词 pen,教师带读并检查学生发音。播放PPT,引出Its a pen.教师拿出一支铅笔问学生:Whats this?由此引出单词 pencil学生回答:Its a pencil.(让

5、学生区分pen和pencil,别混淆了pen和pencil.)教师拿出一个书包问学生:Whats this?由此引出单词 bag学生回答:Its a bag.教师拿出一本书学生:Whats this?由此引出单词 book学生回答:Its a book.【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自然符合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留意身边的物体。2. Lets chant and do学生边唱节奏边举对应的物品。Whats this?Whats this?pen pen Its a pen.Whats this? Whats this?pencil pencil Its a pencil. Whats

6、this? Whats this?bag bag Its a bag.Whats this? Whats this?book book Its a book. 【设计意图】通过边唱边拿物体,帮助学生加深词汇理解。琅琅上口的律动诗代入感强,不断复现新词和句型。3. Lets guess教师利用PPT展示物体,只出现一部分,仅让学生看到部分,并让学生猜物体。T: Look at the picture(只露出部分)T: Guess! Whats this?S: Its a T: Yes, you are right.【设计意图】教学运用猜图的活动形式有趣新颖,教学形式多样,避免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乏味

7、。 操练对话1. Listen and point: activity 1(1)播放动画,请学生听音指图。(2)播放录音,请学生边指物体边复述。【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文,训练听力和纠正发音。边说边指,边听边看,也训练了学生手、脑、口、心、眼协调统一的能力。2. Listen and say: activity 2(1) T: Now look at your books. Listen and point to the corresponding two, are you ready?(播放课文Part Two)T: You did a good job. Listen point and

8、repeat.T: Now read it to your partner (2) 再次播放动画,请学生逐图跟读语句。可进行模仿比赛,看谁模仿得更接近课文录音。(3)同桌扮演Amy and Tom进行对话。(4) 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文,训练听力和纠正发音。复述听力内容,训练学生听力,边说边指加强学生理解能力。表演活动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3. Pair-work同桌根据书上的六幅图来进行询问并且回答。【设计意图】操练对话,加强句型的练习。同桌交流,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巩固提高 小组之间利用教室里的物品,相互询问并回答。各组推荐一名小老师作为

9、代表提问 T: Now, you are a teacher, you can talk to another one.e.g. T: Whats this? S1: Its a pen. (由学生充当小老师,在教室走动对话)【设计意图】利用教室里的物品,学生有话可说。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说英语。不仅使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1. Summary“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

10、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 Homework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

11、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12、。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跟读M6课文3遍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跟你的好朋友用今天学习的句子相互问一问物品。教学反思: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