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训练检测:第一部分 专题三 第二讲散文思路分析与内容要点的归纳 课后演练(新人教版)演练9:散文阅读散文思路分析与内容要点的归纳时间45分钟满分47分一、(2011太原市模拟考试)阅读下文,完成14题。(22分)腕下消息(节选)朱以撒我的朋友毛万宝调入兰亭书法研究所以后,就有许多时间来梳理和研究这一场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兰亭论辩”,他陆续给我寄来了一些研究成果,还有对当时论辩的背景还原,这使我能够安坐在书房里,看旧时风景。郭沫若一直是文艺界位高权重者,日子比一般文人好得远,浑身的才子气潇洒张放,从他的草书笔势里,通常觉得他的文思、书思是不可阻遏的。从这一场论
2、辩窥探,郭并不自由,他认为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书,也是与某个权贵的意愿有关,这样就不自在,也不地道了。他不愿说“不”,只有遵旨而写,还叫一些文人也来写。这时,就可以看出文人的品性了,有人畏于郭的地位、郭的人情,违心写了交差;有人保持沉默,静观风云;还有一些人本着学术良心,就站到郭沫若的对面上了。高二适、商承祚这些先生都是敢遣笔锋、直抒己见的。帖学巨擘沈尹默就直陈:“郭文自相矛盾之处颇多对此忽尔兴发,写此弘文,实不可解也。”文人为后世诟病,不在文辞优劣,在于笔意真伪。兰亭序真伪至今仍未尘埃落定,但四十多年前的这场论辩,参与者心事的真伪反而先暴露出来了。祭拜书圣仍然求依旧制,穿书道服,向书圣鞠躬。在
3、弯下腰的时候,感觉沉重起来。不同环境下的人,手和笔都有被人制约、指使的可能,真要挣脱,还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在兰亭论辩的前一年,不问政治的陈寅恪拖着羸弱之躯,完成了八十五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这位总是按自己脾性行笔的老式文人,物质生活与郭沫若相比显出不足,但自主自得,他的表达如此犀利:“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能这么说,也真能这么做。行笔是一种表达。会行笔的人多了一种与外界交流的手段,在表达中显露真身,或者假相。许多的欲求,即使再隐晦的文字,也无可逃心。这个国度的文明史这么长,无数的文人,腕下的文字,把时空的缝隙塞满。没有谁能算计得出多少是响浃肌髓的真情实感,多少是操守流失
4、后的虚情假意。只有一册在手时,阅者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这也是后人由文笔的阅读而言说风骨、人格、品性的缘起文笔的确是无可逃心的。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惊叹他把一批腐儒的丑形刻画得如此入骨,同时也看到了腐儒之外的一些奇峭人生。围棋高手王太,下棋是脾性的大展示,尽管只是指腕间的起子落子,端的骨气清峻。谁也想不到,围棋高手只是一位卖火纸筒子的小贩,他对于市井日子已安之若素。开个茶馆,每日应酬四面八方客,还画得一手好画,却从不用画去敲开一扇扇朱红大门。季遐年算上是书法家了,以挥毫为生,既卖钱又自娱,懒得去沾惹院体风光,在腕下龙袍中快慰自足。还有一个弹得一手好琴的荆元,他的职业是个小裁缝,他的情趣都在琴中,左
5、手抑扬、右手徘徊中,若鸾凤和鸣戏云里,若众葩敷荣曜春风,在自遣中无比自在。让人觉得棋琴书画这四种东方闲情之物,喜好者中还是有一些清高自重者,不羡宫廷豪奢,不攀权贵高枝,指腕抚动中,都是自家本色。荆元的一段话可以说是这一类人的心声:“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如此,即便是引车卖浆者流,粗衣淡食,仍然不会削弱他们对快活的拥抱。遥想古风,一杆山野中摇曳的修竹和一缕山野中奔跑的动物毫毛结合在一起便成了笔;一方由森林中的松枝烧成的松烟墨,加上清水便可研成一汪乌黑的墨汁;同样质朴的树皮、竹叶制成的纸,就可以在上边奏响心声了。书写中有一种快感,还有成就感。尤其是成为铅字装订成册,
6、快感和成就感都上升到最大。书写者的成果是以面世为目的的,没有谁书写已毕束之高阁或孤芳自赏,即使改不胜改,目的也仍是为了推向一个更广大的空间。文字为世间生命最长之一,有书写癖好之人,枕腕行笔,于腕下消息,焉能不慎。我想起殷浩的名言了:“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1第一段中说:“这时,就可以看出文人的品性了。”从文中看,文人的品性有哪些类型?(6分)答:_答案:畏于权力,操守流失。沉默静观,明哲保身。坚持真理,秉笔直书。(每点2分)2作者在祭拜书圣王羲之的时候,为什么“感觉沉重起来”?(4分)答:_答案:想到了四十年前关于兰亭序真伪的辩论,为郭沫若等文人操守的流失感到痛心。由此感叹“不同环境下的人,
7、手和笔都有被人制约、指使的可能,真要挣脱,还是要付出代价的”。(每点2分)3文章围绕文人枕腕行笔展开,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6分)答:_答案:从兰亭序真伪之争入笔,通过郭沫若、陈寅恪等人的对比,得出“文笔无可逃心”的结论。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奇峭人生的叙述,表达对不慕富贵的独立人格的赞美。 最后提醒文人留意腕下消息,勉励书写真实的自我。(每点2分)4阅读全文,完成下面两个小题。(6分)(1)解释题目“腕下消息”的含义。(2分)答:_(2)文章最后以殷浩名言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答:_答案:(1)指文人在文章中流露出的风骨、人格、品性。(2分)(2)让观点表达得更含蓄蕴藉而又耐人
8、寻味。让行文更富文采和趣味。(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作品,完成58题。(25分)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
9、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
10、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
11、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
12、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取材于2007年9月15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B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C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D过去从空中
13、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E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于文无据。E项,作者并没有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作者主张在旧城多划保护区,并且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采取个例分析。答案:AE6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童年时对巨槐的感受可从文章第2段内容中加以
14、概括,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则可主要参考第3段进行总结。答案:年幼时,“我”感受了槐树巨大的荫庇和恩惠,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搬出了四合院以后,“我”则对槐树有了新感受,能从槐树中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生的苦涩。(意思相同即可)7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古语云“诗言志”,作者用诗句总结全文,自然有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就是对以槐树为代表的北京胡同四合院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还有结构上的功用,即呼应标题。答案: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自己从
15、小到大都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胡同四合院生活有深深的眷恋(或热爱),这样写,使文章更加令人回味,更真切地抒发了眷恋情怀,也可以点明主旨,使表达更富有文采,同时起到与题目照应的作用。(意思相同即可)8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考生可以进行个性发挥,赞成也罢,反对也罢,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示例一)不该删去。文章谈的是槐树,实际上借槐树谈的是对胡同院落和北京传统生活的感情。作者谈的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自己对胡同院落的情感不会改变,对北京传统生活方式不会消失的信念。(意思相同即可)(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的主题是借槐树表达自己对北京传统生活的眷恋,倒数第二段虽然也谈到了对北京的爱,但大段篇幅都在谈旧城改造,略显赘余(或枝蔓),如果删去可使中心更明确,主旨更清晰。因此可以删去。(意思相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