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强化训练之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和应用(4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解析】选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各种激素外,还有CO2等物质。2.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A.吞噬细胞B.效应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解析】选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
2、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故B项正确。3.(2015宁波模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B.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消灭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干扰素消灭【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两个方面:(1)抗体能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使病毒失去毒性凝集成团,失去侵入细胞的能力。对进入宿主细胞的抗原不能发挥作用
3、。(2)干扰素是一种淋巴因子,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解析】选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和病毒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将其消灭。4.(2015长沙模拟)下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激素XC.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D.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解析】选A。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A项正确;激素X表示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4、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但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B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之间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二者之间没有拮抗关系,C项错误;下丘脑作为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以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再通过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也可以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再通过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属于体液调节;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D项错误。5.(2015临沂模拟)下图是由甲、乙、丙3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Ca2+使突
5、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神经元兴奋时,乙、丙神经元同时兴奋B.乙酰胆碱和5-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相同的受体结合C.若神经性蛇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则对乙神经元起抑制作用D.若用某种药物抑制乙神经元上的Ca2+通道,则甲、丙两个神经元都无膜电位变化【解析】选D。甲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乙酰胆碱引起乙神经元兴奋,但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A项错误;乙酰胆碱和5-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B项错误;若神经性蛇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则对乙神经元起兴奋作用,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项错误;若用某种药物抑制
6、乙神经元上的Ca2+通道,则甲属于突触前膜,不会接受乙传递的兴奋而发生电位变化,同时乙不释放神经递质给丙神经元,所以丙无膜电位变化,D项正确。6.下图是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与激素分泌量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当受到寒冷刺激时,过程均会加强D.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是肾上腺素,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垂体释放,A正确;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和
7、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细胞的代谢水平提高,产热量增加,C正确;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知识总结】体温调节的总结(1)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炎热、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机理不完全相同,寒冷环境是神经体液调节,炎热环境主要是神经调节。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7.(25分)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
8、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下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是的分泌量减少。(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直接调节有关器官的活动。(3)人体的组织细胞有与激素分子相结合,这样的细胞称为该激素分子的,激素能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4)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5)当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加强,往往会发烧。发烧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可以改变下丘脑中的功能,最终使有关器官分泌的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产热增
9、加,体温升高。【解析】(1)T细胞受抗原刺激能分泌淋巴因子,它能促进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2)观察图可以推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可以直接调节某些器官的活动。(3)人体的组织细胞膜表面有特异性受体与激素分子结合,这样的细胞为激素的靶细胞。(4)若抗体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结合,引起哮喘,这种情况叫做过敏反应。(5)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毒素影响下丘脑时,会影响体温稳定;能够提高新陈代谢速率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答案:(1)淋巴因子(2)神经递质(3)(特异性)受体靶细胞(4)过敏反应(5)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8.(27分)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
10、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的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1)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可以来自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效应T细胞来杀伤靶细胞的。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细胞分泌。(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选填“流入”或“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3)图2中的FasL又称死亡因子,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
11、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一般来说,控制Fas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FasL的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选填“能”或“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是(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反应的思路。【解析】(1)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由T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体液免疫依赖浆细胞产生抗体来抵御外来病原体。(2)穿孔素属于大分子蛋白质,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3)Fas和FasL都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控制两种物质合成的基因同时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在不同的细胞中进行选择性表达。癌细胞为不死的细胞,死亡因子受体表达水平降低,从而实现恶性增殖。器官移植中可通过降低死亡因子受体的表达,从而降低免疫排斥现象。答案:(1)T细胞或记忆细胞浆抗体(2)胞吐流出(3)信息交流能降低降低移植器官Fas基因的表达水平-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