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目标(一)进一步巩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难点:乘数中间的0可以省略不乘,用乘数百位上的数与被乘数相乘时积的末位数位置的确定。教具和学具教具: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板演:指定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订正时,讲一讲计算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2.卡片口算。100×17 200×6 300×11 12×40019×100 8×200 3×
2、0 0×312×0 125×0 0+3 8+0提问:(1)0和任何数相乘,积是多少?(2)0和任何数相加,和是多少?(二)学习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学会了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现在我把板演2的乘数改一下,变成了287×304,这道题的乘数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教学例5:287×304=eq x(87248)(1) 全体学生自己按照学过的法则计算,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乘数中间有一个“0”时,第二步计算的积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积都是0,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3)再看看当把三个部
3、分积相加时,十位上的0与4相加得4,百位上的1加0再加1得2;千位上1加0再加6得 7。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第二步相乘的积“0”不写,变为:相加的结果相同不相同?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是相同的,因为“0”与任何数相加还得原来这个数。)(4)小结:在进行三位数乘法计算时,遇到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5)想一想,这样乘可以吗?这道题在哪一步错了呢?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数百位上的3去乘被乘数,乘得部分积的末位“1”应和百位对齐,而这里的“1”却和十位对齐了。教师明确:遇到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除了省略用“0”乘这一步,还要特别注意积的定位,不能只相错一位。(6)引导学生观察
4、复习中的板演1。提问:在计算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被乘数中间的0能省略不乘吗?为什么?(7)引导学生小结。提问: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简便?应注意什么?(8)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7页,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三)巩固反馈1.指定两名学生分别在投影片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时,要讲解计算过程,重点讲解怎样进行简便计算,应注意什么?2.检查下面的计算有没有错误,把错误改正过来。要求学生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及错误原因,然后再改正过来。(第1题错在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积的末位没有和百位对齐;第2题错在用乘数去乘被乘数时,没有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提醒学生在计算乘数或被乘数中
5、间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以上两点。3.课后练习:练习十四第1,2,3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基本方法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在新课前的复习中,安排了两道一般性的三位数乘法,帮助学生回忆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复习了一个数与0相乘及一个数与0相加,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新课是通过把复习题的乘数改为中间有0的三位数而引入的,让学生说一说乘数的特点,从而提出课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新”的地方。新课的进行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自己按照学过的法则计算,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部分积有什么特点?哪一步可以省略?为什么?通过省略前后得数的比较,使学生得
6、出: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第二个层次主要说明:用0乘这一步省略后,应注意什么?如果第二个部分积只错一位行不行?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还应注意用乘数的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并与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比较。在巩固练习中分了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基本掌握简便算法;然后再通过改错的形式,加深理解计算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板书设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例5 287×304=eq x(87248)复习:改错: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
7、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
8、,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