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无言之美新课导入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无言独上西楼”写出了李煜深切的故国之思。可见,无言中往往包含了千言万语,我们需要学会去品味其中的“无言之美”。初读课文阅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层次,并按课件中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层意。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段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36段“无言”的话题。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文学能不能、要不要尽意。712段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13段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
2、越多,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1.阅读第12段。(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细读课文,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精读课文(2)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阅读第36段。怎么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运用类比区分言和意,指出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近似。3.阅读第712段。(1)怎么理解“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
3、字语言有其局限性,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相反,用尽量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意绪,含蓄而不直露,留下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去体悟品味,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美感更浓厚,美的印象会更深刻。(2)在作者看来,文学能否满足“尽善尽美”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能达到“美”的境界?“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文学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能达到“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的境界。(3)为什么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
4、歌奏乐都离不开声音的变化。但是在唱歌奏乐中,有时“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可以发挥想象,体会无声之美的滋味,所以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4)如何理解作者通过举雕刻塑像“含蓄不露”之美的例子论述无言之美?因为雕刻塑像是无言的,雕刻“以静体传神”,它的情感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体现出一种无言之美。4.纵观全文,总结概括。(1)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l“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l“无言”是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l“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u小组讨论: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论
5、证的过程和效果分别是怎样的?举例论证以相片和图画为例证明美术作品不逼真表现,效果更好,论证无言之美。以古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体现含蓄美,论证无言之美。列举白香山琵琶行和济慈希腊花瓶歌的例子说明音乐的无声美,论证无言之美。列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说明含蓄胜过流露,论证无言之美。使文章的概念和理论更易让人理解,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效果道理论证 第11自然段引用谚语,说明雕刻的含蓄不露,论证无言之美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效果对比论证 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论述言不能完全达意通过对比,特别是正反对比,形
6、象鲜明地突出论点“言有尽而意无穷”,学完本课,相信同学们体会到了无言的美。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懂得无言的道理,适时的沉默,反而比絮絮叨叨更能起到好效果。布置作业1.在下面体现无言之美的古诗词名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对其中的“无言之美”的理解。(1)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课外查找并欣赏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说说这幅绘画作品中体现的无言之美。板书设计无言之美引出话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讨论言意关系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之美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