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04 小升初无忧衔接之论语拓展练习【知识梳理】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例题精练】一、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
2、个语段,完成各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选自凿壁借光)【注】逮:及,到达。邑人:同乡。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大学:大学问家。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_(2)思而不学则殆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语段(甲)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4读了语段(甲)(乙)后,关于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同“悦”,愉快 疑惑2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3不能。“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才符合认知规律。4语段(甲)告诉我们学习要时常温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语段(乙)告诉我们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学
4、有所成,而能否学有所成与学习环境无关。【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2)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殆:疑惑。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知,了解;愠,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首先明确态度:不能。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
5、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而在此关系中,孔子先强调的是“学而不思则罔”,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光学习不思考是不对的,这就说明先“学”后“思”,“学”是“思”的先决条件,这才符合生活实际和人们的逻辑思维习惯,在学习的基础上去思考,思考之后还要学习,这样学和思相辅相成,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4考查谈启示的能力。回答时一要结合文章内容,二要联系实际。甲文可结合任意一章来谈,如结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谈: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择善而从的精神;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谈:学习应该掌握学思
6、结合的学习方法。乙文结合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可谈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也要刻苦勤奋地学习。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的财富。【点睛】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论语(节选)子曰:“学而不
7、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劝学诗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注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思而不学则殆殆:_(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3)必有我师焉必:_(4)一寸光阴不可轻可:_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 (2)择其善者而从之。 7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为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B“好之者不
8、如乐之者”划出两处停顿应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劝学诗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押韵的韵脚是“eng”。D劝学诗的首句突出表现了生命易老,学问难成的人生经验。8请结合论语(节选)和劝学诗,谈谈你收获了哪些学习启示? 【答案】5迷惑 喜爱,爱好 一定 可以6(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7C8学习要学思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习要珍惜时间。【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迷惑。(2)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好:喜爱,爱好。(3)其中必定
9、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必:一定。(4)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可:可以。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关键词语的翻译等。本题重点词语: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善者:优点。从:学习。7C.劝学诗体裁上属于七言绝句;故选C。8考查阅读启示。根据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学习要学思结合;根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要多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习要珍惜时间。根据“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可知学习要珍惜时间。【点
10、睛】论语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节选自十二章)【乙】齐宣王见颜斶。曰:“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然形神不全。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辞去也。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节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有删
12、改)注:颜斶(ch):战国时齐国人,曾与齐宣王辩论。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丽都:雍容华贵。自虞:自以为乐。9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传不习乎传:_(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甲】文中孔子和曾子在学习方面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12【甲】【乙】两文中的孔子和颜斶二人对富贵所持的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两个语段做简要说明。 【答案】9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以为乐。10(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2)选取他们
13、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11学习要及时复习;要时刻反省自己;“学与“思”要相结合;兴趣对学习很重要;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12语段【甲】中的孔子认为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其乐无穷,但他对富贵不是绝对的排斥。他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只要是用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都是可以求取的。语段【乙】中的颜斶坚持过自己清贫的生活,即使齐宣王邀他过富贵的生活,他也坚决推辞。他认为,只要出来做官,坐享富贵权利,就会破坏自己玉一样的形象品格。【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4、。(1)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2)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以为乐。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2)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改:改正。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我们要及时
15、温习学过的知识;根据【甲】文“吾日三省吾身”可知,我们要时刻反思自身的行为;根据【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我们学习时要“学”与“思”相结合;根据【甲】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我们要享受学习中的快乐,兴趣对学习很重要;根据【甲】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我们要取长补短,有谦虚好学的态度。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可见在孔子即便在贫穷时也不
16、能改变志向,不能追求“不义”的富贵,正常手段得来的富贵是可取的;根据【乙】文“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可知,齐宣王想成为颜斶的弟子,并许诺让他过富贵的生活;根据“士生乎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然形神不全”“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等语句可知,颜斶选择了拒绝齐宣王的好意,认为做官享受富贵会使自己的形象与精神不像以前一样完整了,颜斶甘守清贫。【点睛】【乙】译文:齐宣王接见颜斶,说:“诚心请您接受我为弟子。并且颜先生和我出游时,吃的必定是祭奠祖先的食物,出行必定有车乘坐,你的妻子和孩子都穿雍容华贵的衣服。”颜斶拒绝说:“璞玉生在山,制作就必须剖开,不是不宝贵了
17、,但对于原始的璞来说不完整了。学士生长在偏僻乡野,推选出来做了官就有俸禄了,不是不尊贵了,而是形象和精神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完整了。我的心愿是回家,饭吃得晚权当像吃肉一样香甜,安稳地步行权当像坐车一样享受,没有罪状权当像富贵一样尊贵,用清净、贞洁、正直来使自己快乐。”便行再拜礼后离去。颜斶知足啊,回到真实自然的本性,这样终身不受辱。(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18、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5)子曰:“_,_。”(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2)子夏曰:“博学
19、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曾子不受邑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说苑)【注释】曾子:名参,孔子的学生。邑:国君封赏的土地。修衣:添置衣服。13请补写文中表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_。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3)衣敝衣以耕( ) (4)鲁君使人往致邑( )15用现代汉语翻译
20、下列文言句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要求他的弟子们能用“忠”“信”的标准来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塑造理想人格。B孔子面对滚滚而逝的流水满怀感慨,感慨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幻太快。C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D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新发现,才“可以为师”。17曾子在文段中体现的品质与十二章中“_,_”一句相符。【答案】1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14同“悦”,愉快;生气、恼怒; 穿; 派、派遣15替
21、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16C17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解析】13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根据“学与思辩证关系”的提示可知应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意“罔”“殆”的书写。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2)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3)句意为: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衣:穿;(4)句意为: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使:派、派遣;15本题考
22、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三,多次;省,反省;忠,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指温习、实习、演习等。16C.“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有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故选C。1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根据(乙)文“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分析,曾子宁愿穿着破旧衣服种地也不接受鲁君的赏赐,是因为他认为无功不受禄,他的功劳和鲁君的赏赐不匹配,表现了曾子的自律、不贪婪的高贵品质,与论语十二章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相符。【点睛】(乙)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
23、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五)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
24、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患:担心。既:已经。下帷:典故。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典故。指孔
25、子读书用功,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迨:等到。倍:通“背”。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_(2)患记问不若人_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语句。(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0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其 所 精 诵 乃 终 身 不 忘 也21概括出【甲】【乙】两文中相同的学习方法。 【答案】18(1)生气、恼怒 (2)如19(1)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2)吟咏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20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其
26、 所 精 诵 /乃 终 身 不 忘 也21及时复习、善于思考【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2)句意: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若:如。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1)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2)咏:吟咏。思:思考。义:意思。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子划分节奏的能力。理解句子主要意
27、思,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意思是:(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其”是代词,代指人,其前停顿;“乃”是连词,其前停顿。据此可断句为:用力多者收功远/ 其所精诵 /乃终身不忘也。2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由甲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和乙文“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可概括出要及时复习;由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乙文“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可概括出:要善于思考。【点睛】【乙】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
28、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
29、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自论语)【注释】长沮(j)、桀溺(ji n):都是当时的隐士。长沮、桀溺可能不是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耦(u)而耕: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耰(yu):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怃然:怅然,失意。2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B是鲁孔丘之徒与徒:学生C而谁以易之易:交换D耰而不辍辍:停止2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30、是()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B人不知而不愠C温故而知新D博学而笃志24下列句子,与“子路行以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D贤哉,回也25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沮、桀溺最后都没有告知子路渡口,是因为想劝子路离开孔子,跟他们一起做一名独善其身的隐者。B文中的“辟世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人之士”具体指长沮、桀溺。C桀溺认为天下如同滔滔洪水般动荡不安,孔子虽然自以为能改变混乱的世局,实则无力改变。D孔子认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
31、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2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答案】22C23A24B25B26(1)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2)(天下已乱,)坏人坏事像滔滔的洪水一样泛滥,到处都是这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解析】22“而谁以易之”: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易:改变。故选C。23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而”通“尔”:你。A.人称代词“你”。B.表转折。C.表承接。D.表并列。故选A。24“子路行以告”: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省略句。A.判断句。B.
32、“天下有道,丘不与(你们)易也”省略句。C.“谁与”宾语前置句。D.判断句。故选B。25应改为:文中的“辟人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世之士”具体指长沮、桀溺。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津”:渡口。“是”:这样。“易”:改变。【点睛】长沮、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孔子从旁边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驾车的那个人是谁?”子路回答道:“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
33、的孔丘吗?”子路答道:“是。”长沮这时说:“他早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坏人坏事像滔滔的洪水一样泛滥,到处都是这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怎么能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碎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道:“我们既然无法和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
34、,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35、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B不耻下问(可耻)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28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29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
36、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答案】27B28C29B【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句意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耻:以为耻;故选B。2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之:代词,它/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以:介词,依靠,凭借/介词,依靠,凭借;D.其:副词,大概/代词,他
37、;故选C。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第七则意思是: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讲的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要经常反省自己,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讲的是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理解错误;故选B。【点睛】(一)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二)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三)孔子说:
38、“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四)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五)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向他们学习,(看到)他们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六)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七)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八)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九)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十)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