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泾阳(jn)嘘唏(x)聋瞽() 走谒大王(h)B不遑(hun) 踧踖(c j)缱绻(qin jun) 具赀诣问(z)C裨益(b) 不啻(d)惙然(chu) 翘然矜鸣(qio)D帝畿(j) 莲萼()亵渎(xi d) 瑶簪宝珥(r)解析:选D。A项,“谒”读y;B项,“绻”读qun;C项,“啻”读ch。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志士仁人总会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毁家纾难,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和骄傲。B对待
2、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C福尔摩斯在办案时十分细心,能够管窥蠡测,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他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D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解析:选C。A项,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B项,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达到了纯熟的地步。C项,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这里可用明察秋毫。D项,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3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更好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3、社会主义提供的坚强思想保证。B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研究发展部、卫星应用系统部等部门共计30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生、博士生及部分本科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D11月的澳大利亚气候温暖,在墨尔本最大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群的鹦鹉不但不怕生人,喜欢纵情于游客手上蹦跳嬉戏,而且五颜六色,极尽缤纷。解析:选A。B项,句式杂糅,改为“集于一身”或“肩负任务”。C项,搭配不当,应将“人力”改成“人才”。D项,关系颠倒,应将“而且”置于“喜欢”之前。
4、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作品的独创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
5、不是作品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A BC D解析:选C。前两处横线处与创作活动有关,特别是与上文紧密相连,所以第一处横线处应选;紧承句中的“运用”而来,所以第二处横线处应选;第三处横线处选,这样便与下一句“也是常见的现象”相照应;第四处横线处选,承其前一句转折;最后一处横线处选,这样正好对上文进行总结。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曰:“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俄又有入
6、者曰:“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给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
7、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倪,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8、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节)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怒,骤起扑之骤:急忙B迨望报也 迨:等到C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耀:炫耀D神情惝倪,天地异色 惝倪:恍惚解析:选A。骤:突然。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B又久之,长班果复来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C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D大骂:“钝奴焉往!”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解析:选C。A项,以:介词,用,拿/动词,认为;B项,之:音节助词,不译
9、/动词,到去;C项,介词,被;D项,焉:代词,哪里/代词,他们。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3分)()痛饮大醉,归卧内室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A BC D解析:选D。是作者的评论。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被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仙的恶作剧联系
10、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D“异史氏曰”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解析:选A。“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不对,是“他对自己的期望很高”。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从 此 披 发 入 山 面 向 石 壁 再 有 以 且夫尝谓 之 文 进 我 者 定 当 操 戈 逐 之 无 何 日 渐 远 气 渐 平 技 又 渐 痒 遂 似 破 卵 之 鸠 只 得 衔 木 营 巢 从 新 另 抱 矣。(2)翻
11、译下面的句子。(6分)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译文:_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译文:_答案:(1)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2)过去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戏弄了。可是从旁观者来看这件事,难道哪里还有比这更可笑的吗?参考译文:王子安,是东昌府的名士,一直在科举中失利。这次结束考试后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到接近放榜时,他痛饮大醉,回来躺在卧室中。忽然有人说:“报马来了。”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赏钱十千!”过一会又有人进来说:“你中进士了!”王子安大喜,起来大喊:“赏钱十千!”
12、又过不久,一个人急急地走进来说:“你殿试后出任翰林,长班在此恭候。”果然看见二人跪在床下,衣冠整整齐齐的。王子安喊赐给他们酒食,家里人又拿来了酒菜给了他们,暗自笑王子安喝醉了。过了好一段时间,王子安心想,既然高中了就不可不到乡里炫耀一番,大喊长班,喊了几十遍没有人答应。家里人笑着说:“你先躺着等候,他们刚离开不久。”过了许久,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说:“你这蠢奴才去了哪里!”长班发脾气说:“臭无赖!先前同你开个玩笑,你当真以为中了,在这里骂人呀?”王子安发怒了,突然跳起来打他,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自己也跌倒了。妻子进来,扶他起来说:“怎么醉成这样子!”王子安说:“长班太可恶,我
13、所以惩罚他,哪里醉了?”妻子笑着说:“家里只有我这老婆子,白天给你做饭,晚上给你暖脚,哪来长班,伺候你这把穷骨头?”王子安自己嘲笑说:“过去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戏弄了。”异史氏评论说:“秀才考试,有七种类似的情况:刚入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子像乞丐一样。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等到进了考棚,每个洞口都探出个脑袋,每个房间都露出一双脚,好像秋后的冷蜂。到考完后出场,神情恍惚,感到天地也变了颜色,好像出笼的病鸟。等到期盼捷报时,草木皆惊,梦想幻出。一会儿做一个得志的梦想,顷刻间楼阁都建成了;一会儿做一个失志的假想,瞬息间自己的骸骨都已经腐烂了。这种时候坐立不安,真好像被拴起来的猴子
14、。忽然间有人骑着快马来报信,可是名单中没有我,此时神色突然大变,木然的像死人一样,就像是吃了毒药的苍蝇,拨弄他也没有感觉。初次失志时心灰意冷,大骂主考官没长眼睛,笔下没有灵气,就会把桌上的文具都用火烧掉;烧了还不解恨,再用脚反复踩;踩了还不解恨,又把它们扔到臭水沟里。从此以后披散着头发跑进山里,面向石壁(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了),今后再有拿且夫、尝谓这样的文章给我看的人,我一定抄起家伙把他赶跑。可是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怒气也渐渐消了,手又渐渐发痒了,于是又像破壳的鸟,只好衔木营巢,从头开始。像这种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可是从旁观者来看这件事,难道哪里还有比这更可笑的吗?王子安在头脑中,顷刻间千头
15、万绪,想来鬼狐早就偷着笑了,所以乘着他喝醉酒时戏弄他。10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卢挚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注】 卢挚曾于大德七年(1303)七月寓扬州,逢朋友汪右丞。凉州:指唐天宝年间的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流传极广。(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4分)答:_答案:对偶。全词除第一和第九句外,都用了对偶句,如“云树萧萧,河汉悠悠”。(2)本曲开头三句和结尾两句都是写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3分)答:_答案
16、:开头三句写良辰美景,表达了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而结尾两句则写萧瑟感伤之景,抒发了相逢不久又要分别的惆怅之情。参考译文:扬州的歌舞音乐这样超逸、美妙,正是阵雨掠过平山堂之后,月光照满了西楼。人生有多少好时光,能有几次这样朋友的聚首?三生如醉梦般过去,时间飞逝,六月里阵雨过后就已凉爽如秋。锦瑟声中,佳人频频劝酒,朱帘漫卷歌女又齐声演唱那著名的歌曲凉州。曲终筵散,客人就要离去却还在逗留,高高的树木在夜风中摇曳,长空银河璀璨遥远而长久。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1)有志者,事竟成,_,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_,卧薪尝胆,三千越甲
17、可吞吴。(蒲松龄)(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 _。(苏轼赤壁赋)(3)_,海不厌深。周公吐哺,_。(曹操短歌行)(4)_,_。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答案:(1)破釜沉舟天不负(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山不厌高天下归心(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美和美的东西蒋孔阳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它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
18、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
19、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
20、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其次,美的东西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
21、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某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
22、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E斑马身上的黑、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解析:选AE。A项,“漂亮的姑娘”是美的东西,该项把“美”与“美的东西”混淆
23、在一起;E项的说法和原文倒数第二段的内容矛盾。这一段说明不能用固定的东西,如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而E项是用斑马的颜色来说明斑马的美,很显然是不对的。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解析:选D。D项,“美的问题并不复杂”是错误的。第三段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的结果是“美是难的”,而且从全文的叙述来看,都说明美的问题不简单。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答:
24、_解析:结合语境,两个“味”的意义各不相同。由“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句可知,前者指本义,后者则为比喻义。答案: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答:_解析:分析时可根据第六段的内容。答案: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大学生以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里是难得一见的美
25、;当他们迷路被困,面临危险,原来的美就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着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11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这是你的战争!”宗璞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
26、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
27、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
28、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
29、,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16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
30、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5分)答:_解析: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补充上文内容并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与第4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5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5节埋设伏笔,为第6节他的外甥主动应征作铺垫。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17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5分)答:_解析: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
31、上的雪水,而后又将已是湿布的手帕顶在自己的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求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默契。(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任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18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5分)答:_解析:此题涉及多个知识点。两个对话场景,两个不同的学生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形象: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
32、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胆小,一个勇敢;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对话情境: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和谐,对比也很鲜明。答案:(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非常融洽。(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33、听曲亦有风骨 蒋昕捷近日,有齐如山的后人在网上发帖,称电影梅兰芳里的邱如白败坏了先人的名誉。不过,客观地说,虚构的“邱如白”更像是当时文人的综合体,比如,在他身上,你也能找到“戏痴”罗瘿公的影子。作为康有为的大弟子,罗瘿公早年以诗文与陈散原、樊樊山等齐名,其后也曾撰写历史笔记。他所写的太平天国战记、庚子国变记等,因为其内容多是他的亲历亲闻,且偏重于史事而非逸闻,故颇为后世推崇。有意思的是,按照民国诗人黄秋岳的说法,罗瘿公这些了不起的成就,都是“听曲之余,深夜所草”。无怪乎章诒和在伶人往事中要称罗瘿公为“超级粉丝”。只是,当时的“粉丝”不能像今天的追星者那样正大光明。尤其文人流连歌场,“时人多讥
34、之”。台湾早年出版的徐悲鸿一书中,对徐悲鸿与罗瘿公的交往,就有这样的叙述:“1918年,徐悲鸿经康有为介绍,到北平去找康的大弟子罗瘿公罗瘿公当时即以捧戏子出名,徐悲鸿寄食于他的门下,自然也要跟着混进这一腐败没落的圈子。徐悲鸿曾经为梅兰芳画过一张天女散花图,罗瘿公还为此题诗不有徐生传妙笔,焉知天女在人间。在作者眼中,这是标准无聊文人的趣味。”不过,研究过这段历史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梁燕认为,对于罗瘿公之爱戏,在其生前,就存在误读。实际情况是,1914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的说法甚嚣尘上,时任总统府秘书的罗瘿公虽与袁氏有旧,却不肯附逆。因此他才辞官避居在广州会馆中,每日纵情诗酒,流连戏园。其好友黄晦闻曾
35、为此多次加以规劝,而罗瘿公也只在这位老朋友面前吐露过实情,“吾欲以无聊疏脱自暴于时,故借一途以自托,使世共讪笑之”。在梁燕看来,罗瘿公佯狂而歌,实为避祸。只是大多数时候,“佯狂难免假成真”。罗瘿公在一次堂会上见到了年仅12岁的程砚秋,便认定他是“继梅郎之后”难得的人才。后来,程砚秋出现“倒仓”(青春期变声),仍须为师父赴沪演戏。罗瘿公遂筹款将其赎出师门,亲自为其编排课程,延师督教。罗瘿公刻意安排徐悲鸿画的天女散花图,实际上是为程砚秋拜梅兰芳为师而准备的拜师礼。自此,罗瘿公之爱戏,由“避祸”转变为真正的“痴迷”,甚至亲自为程砚秋编撰了青霜剑金锁记等12个剧本。罗瘿公曾向友人剖白心迹,“吾既不能囚
36、匡天下,仅藉此一糜心力,亦当引之(指程砚秋)于正道”。早年,程砚秋去王瑶卿家学戏。路上要经过八大胡同(旧时北平烟花之地)。罗瘿公嘱咐他,经煤市街进大马神庙东口,宁可绕道也不要从那儿走。于是,程砚秋每天都多走两里路。后来,程砚秋染上好赌的陋习。有一次打牌输去600大洋,重病缠身的罗瘿公听说之后痛心疾首。于是“至彼处,将各大牌及一切博具均搜出,并不与之说明”。后来程砚秋打电话给罗瘿公,决弃“竹战”,再不复赌。罗瘿公晚年把心力都花在程砚秋身上,颇有几分教父的意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功成名就的程砚秋会发出“程有今日,罗当首功”的慨叹。不愿为官的罗瘿公,晚景凄凉,可他还惦记着听曲。去世前那年岁末,他拜访老
37、友黄晦闻时,言道:“吾度日之资今日只余一金耳,以易铜币百数十枚,实囊中不复听歌钱也。”一年后,罗瘿公去世。其生前饱受非议,死后,朋辈师友的悼亡诗中有不少言及程砚秋,也是讽喻的意味居多。倒是程砚秋的挽联因朴实真挚而传诵一时:“当年孤子飘零,畴实生成,岂惟末艺微名,胥公所赐;从此长城失恃,自伤孺弱,每念篝灯制曲,无泪可挥。”三年后,年仅23岁的程砚秋与老师梅兰芳并列为四大名旦。时人评说,“梅兰芳柔媚似妇人,程砚秋则恂恂如书生”。如此形容,多指程砚秋受罗瘿公熏陶,气质自化。再后,日寇攻占北平,“宁死枪下,也不为日本人唱戏”的程砚秋归隐西山,务农自遣。后人由此感叹,在这个有着“冰雪之操”的艺人身上,仍
38、保留着文人罗瘿公的风骨。(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19文章第二段中为什么称罗瘿公为“超级粉丝”?有何作用?(4分)答:_答案:(原因)罗瘿公是“戏痴”,并且他是康有为的大弟子,以诗文在当时享有盛誉。(作用)为下文写其对程砚秋的扶植教导作铺垫,同时,为写其“风骨”埋下伏笔。20文章极力称赞罗瘿公的“风骨”,请简要回答其风骨表现在哪些事件上。(5分)答:_答案:罗瘿公追捧戏子,流连歌场,其实是因为不愿依附袁世凯,佯狂而歌,实为避祸;罗瘿公曾告诉友人“吾既不能囚匡天下,仅藉此一糜心力,亦当引之(指程砚秋)于正道”;罗瘿公嘱咐程砚秋远避八大胡同,并敦促他戒赌;程砚秋宁死不为日本人唱戏,归隐西山。21本
39、文作为一篇人物传记,“评”“传”结合为其突出特点,请举例阐释。(6分)答:_答案:本文为素描型的人物传记,其不追求完整再现人物生平,而是通过片断、场景、事件来表现人物精神,故有“传”有“评”。如在对罗瘿公爱戏的叙述中,既有对徐悲鸿替罗瘿公画画这一事件的叙述,又有“梁燕认为”“在梁燕看来”这样的学者评论。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2提取下面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寒食节”下定义。(6分)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烧死。文公
40、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是寒食节的风景。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我国北方仍有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场面。寒食节是_答案:寒食是我国北方每年在清明节前一天以不生烟火、只吃冷食的形式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民间节日。23(2011年高考天津卷)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任选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超过48字。(6分)给力雷人粉丝妙趣横生山重水复美不胜收怡然自得答:_解析:连词成段,要充分展开联想,创设一种情景,语意完整,合乎情理,符合
41、字数要求。答案:(示例)辣妈点点雷人模仿秀相当给力,嘉宾毕福剑的评点妙趣横生,搞笑功力有增无减,令众多现场粉丝捧腹连连。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时间,一是青春。”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东西又何止这两种呢?是啊,“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单独生存,没有谁能离得开别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又该怎样对待别人呢?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自己,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呢?请以“失去后方知可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