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同步测练一、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沸(fi)腾 芊(xin)芊细草 B主宰(zi) 黛(di)色 C积蓄(ch) 磅礴(tu) D匍(p)匐 贮(ch)满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漩律 哄烤 春华秋实 闲情逸志 春花秋月 遗憾 峰蝶 错别字: 纠正:3选词填空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嗽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 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A摇着 B长着 C挑着 D顶着 E舞着F举着 G匍匐前进 H爬着4分析下列各句的表达效果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
2、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夏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夏已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6.下列诗句中哪句不是写夏季景色的( ) A小荷雨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二、同步解读请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挑着夏秋两季),按要求答题。7.分别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8.课文第三段
3、为什么要写“春之色”和“秋之色”。9.夏天的紧张旋律是通过什么展示的?“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10.“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引用谁的诗句?此处引用有何作用?11.“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怎样的感情?你能写出一首表达这种情感的古诗吗?三、美文赏析阅读老舍作品选段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一段选文,按要求答题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壮举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
4、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
5、亮的,一个水世界。12.上面选文主要写的几种景物是 。13.上面选文的侧重点在写雨,先写了 ,次写了 ,再写了 ,最后写天地成了“一个水世界”,把从零星雨点到暴雨倾盆的天气变化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生动逼真。14.上面选文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15.上面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A对暴雨进行直接描写,突出雨大风疾。B渲染人物活动的严酷环境,映衬了祥子拉车的痛苦生活,深化主题。C交代祥子拉车的时间、地点与环境,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景技巧。D反映了劳动人民挣钱糊口的艰难。16.这一段文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四、创新作文请以“沐浴在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根据自
6、己所写文章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夏答案一、1.B 2.洪烘 峰蜂蜜 漩旋3.C F G 4.具有视觉效果,突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句子运用了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显得生动形象。将“公路上的汽车”在麦浪中行驶的情景比喻或航船在海浪中行驶,不仅形象,而且表现出它们疾速与气势雄壮。5.融融:暖和的样子 澹澹:荡漾的样子。灵秀:灵活,美丽。 磅礴:气势盛大。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6.C二、7.写夏天的金黄色彩。写夏天的紧张旋律。8.将春,秋之色与夏之色彩对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9.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一农民劳作辛苦,二农民紧张忙碌。烘托出夏天紧张的旋律。10.白居易的观测麦。强调夏天的紧张忙碌。11.隐含着对农民劳作辛苦的同情。悯农锄禾三、12.乡,风,闪电,雨13.雨星 雨点 雨道14.按暴风雨来临时天气变化的先后顺序15.B16.作者主要采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祥子在暴雨拉车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四、创新作文(略)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