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和小皮匠教学目标1、认识部首“匠字框”。认识本课11个生字:匠、兵、击、敌、深、挡、撞、愁、备、支、军。正确描写4个生字:匠、击、敌、备。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2、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准翘舌音。积累词语9个。3、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有聪明才智,人多智慧多。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准翘舌音。积累词语9个。2、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有聪明才智,人多智慧多。教学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激起兴趣1师:小朋友,在三国故事里,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军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诸葛亮)你们想不想见
2、见他呀?(出示图片)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注意“诸”是翘舌音。)师:诸葛亮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复姓?(欧阳、上官、东方等)2师: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查过有关诸葛亮的资料,你能简单介绍一下诸葛亮吗?指名说。(生交流)3师:正如你们所说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被人看作智慧的化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诸葛亮的小故事。 补全课题:诸葛亮和小皮匠 (齐读)4学习生字:匠,理解“匠”。师:那么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和平凡普通的小皮匠之间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先让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录音。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1师:诸葛亮和小皮匠之间发生了一
3、件什么事情?(生交流)文中有一句话交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理解“赛过”)2师:为什么说三个小皮匠胜过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呢?究竟是什么事情难住了诸葛亮?(出示课文第一节,指名朗读)3学习生字:兵、击、敌。4、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生交流) 出示:乌江水深流急,江中又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字变红)5、出示媒体,理解“水深流急”,指导朗读。 学习生字:深、挡三、学习课文。1、引读第二节:(1)诸葛亮想到了哪些方法呢?(指名说,师板书整理:架人桥 做木筏)(2)小朋友知道什么叫架人桥吗?(人站在水中,肩扛木板)这个方法成功了吗?(板书:不成)一起来读
4、读为什么这个办法没有成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他们当时的心情。(3)师:于是诸葛亮又想了另一个办法,就是做木筏。认识“木筏”。 师生合读第二节。 学习生字:撞、愁2学习第三节。过渡:面对困难诸葛亮并没有一意孤行,而是想到求助他人,想出了另一个方法就是贴布告。 (1)师:老师这里就有一张布告,我请一个小朋友演一下小皮匠来揭布告。(2)师:刚才老师贴布告,小朋友揭布告分别是两个动作,所以“贴”和“揭”都是动词。3学习第四节(1)那么自信满满的小皮匠想到什么妙计呢?自由轻声读读第四节。(2)演一演小皮匠:启禀大人,请大人( ),让我们( ),因为( ),所以( )。请小朋
5、友和老师一起来演一演小皮匠献妙计的过程。师:所以小皮匠向诸葛亮推荐的方法就是坐牛皮筏子过江,最后军队成功过江了。(板书:坐牛皮筏子)(3)学习生字:备、支、军。小结:诸葛亮在渡乌江时因乌江水深急流,无法渡江,他先后想出了架人桥和坐木筏的方法,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张贴布告向天下人征求过江的方法,结果三个小皮匠揭了布告,向诸葛亮献出一计,就是做牛皮筏过江,最后军队成功过江了。三个小皮匠想出了连诸葛亮也想不出的好方法,怪不得课文最后写到: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4学习第七节。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诸葛亮就真的不如三个小皮匠聪明呢?指名说。小结: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是有限的,就算是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也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向他人求助,所以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人们也常常用这一句话说明集体的智慧超过个人的智慧,人多力量大。3、齐读: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四、板书设计诸葛亮和小皮匠架人桥 不成坐木筏 不成贴布告 坐牛皮筏过江 成功五、作业设计 拓展阅读讲讲古今中外聪明人的故事。 推荐诸葛亮用智慧战胜对手的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选择其中一两个故事读一读。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