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59381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复习21.古诗三首知识点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夏日绝句这首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讽刺南宋朝廷投降逃跑的行径,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感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点一、多音字 干 gn干着急gn干事解 ji解释ji押解xi浑身解数处 ch四处ch处理分 fn过分fn分

2、寸二、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少年周恩来听伯父讲“中华不振”而疑惑,他偷偷进入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了中国人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三、课内问题 1、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答 其他同学读书都是为亲人、为自己、为家庭,而周恩来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在对比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2、新时代我们应为什么而读书?示例1 我们仍然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壮大,无论是发展科技还是增强软实力,都需要我们好好读书。示例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3、兴的中国梦而读书。四、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是疑惑中华不振,第三件是目睹国人备受欺辱的事实。主要内容 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2、课文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梅兰芳蓄须知识点一、多音字 宁 nng宁可 nng息事宁人要 yo要求 yo要职

4、二、课文主题 本文写的是梅兰芳先生为了拒绝演出,蓄须明志的事,表现出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三、课内问题 1、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答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不愿给日本人演戏,为躲避纠缠,他先是藏身上海租界,然后去了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日本人多次逼迫,梅兰芳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2、梅兰芳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答 (1)四处躲避日本人,想尽各种理由拒绝演出,甚至蓄须明志。(2)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顿,只能卖掉北京的房子。(3)为拒绝演出,找医生朋友打伤寒预防针,

5、连日发高烧,差点儿丢了性命。3、梅兰芳为什么斩钉截铁地拒绝为日本人庆祝“大东亚圣战”演出?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将侵略亚洲及其他国家的战争称为“大东亚圣战”,用以美化自己的侵略行径。梅兰芳不想被其利用,所以拒绝。4、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答 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语文园地七知识点一、交流平台我发现他们交流了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还举了例子。第一个小朋友发现了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题目拓展法。第二个小朋友发现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要素归纳法。第三个小朋友发现弄清文章中的几件事,然后把几件事

6、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事件串联法。二、词句段运用1.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赞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些成语。志存高远 指立志很高远。精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大义凛然 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英勇无畏 勇敢出众,没有畏惧。视死如归 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铁面无私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秉公执法 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刚正不阿 刚强正直,不阿谀逢迎。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1)第一组例句中的第一个例句是两个反问句,一方面表达的意思更肯定,另一方面看出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思考与追问,朗读时一定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且一次比一次强烈;第二个句子是把第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了,只强调了“为什么不能去”这一个疑惑,朗读时疑问语气没有第一组的强烈。(2)第一个例句是反问句,表达的意思也更肯定,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第二个例句是陈述句,语气平缓,表达的效果没有第一句强烈,读的时候,语调稍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