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3 ,大小:180.27KB ,
资源ID:1758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58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2015-2016学年高二高中经济学下册 8.3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素材) .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2015-2016学年高二高中经济学下册 8.3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素材) .pdf

1、-21-1997 年第 6 期图 1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图 2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刘树成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关系,是各国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所必须把握的两大重要经济关系,这涉及到菲利普斯曲线问题。本文旨在探讨:(1)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中国是否存在(对此,我国学术界有人持否定观点)。(2)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形。(3)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及其变形有何重要政策含义。一、三种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形为了清晰地阐明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以及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形。(一)表明三对经济变量关系的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

2、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0 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 A#菲利普斯本人于 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 1 中实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

3、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见图 1 中虚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0,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0,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0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0,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 1960 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5管理世界 6双月刊-22-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

4、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0,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见图 1)。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因此,这条曲线同样表现为图 1 中的曲线环。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

5、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0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 1962 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0,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0。这一/偏离0,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

6、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 2 中实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

7、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见图 2 中虚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0,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

8、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0,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0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0,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23-1997 年第 6 期图 3/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的第一类变形图 4/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的第二类变形为基本的菲利普

9、斯曲线关系。(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经常会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形。以/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为例来说,可有两类变形。第一类变形: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不变,即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仍保持着基本的同向变动关系,但曲线环的位势发生了移动,或曲线环的形状发生了局部性变化。比如,整个曲线环的位势上移(图 3 中,曲线环 A 是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它上移到 B)。这表明,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原来处于同一水平时,整个物价上涨的水平提高了。曲线环 B 是在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上加进了通货膨胀预期因素。曲线环

10、B 被称为附加通胀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货币主义学派的 M#弗里德曼、E#费尔普斯于 60 年代后期对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提出的修正。在以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比例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美国 1971 1976 年、19761983 年的两个曲线环移向左上方(类似于图 3 中的曲线环 C,图中居中的垂直虚线在这里则代表潜在产出水平),这是表明/滞胀0 下的菲利普斯曲线。一方面,它位于潜在产出水平的左侧,说明现实产出水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而处于/滞0的状态;另一方面,它的位势很高,说明物价处于/胀0 的状态。货币主义学派用附加通胀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

11、在 70 80 年代基本菲利普斯曲线所发生的这一变形,解释了/滞胀0现象。再比如,曲线环的形状发生了局部性变化,像图 3 中曲线环 B 向上凸起为陡峭型的曲线环 D。这是因为对物价上涨又有新的有关冲击因素加入进来,我们将它称为陡峭型菲利普斯曲线。在下文说明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形时,将会遇到这种形状的曲线环。第二类变形:曲线环的形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变动这一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不再存在。一种情况是,图 4 中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 A 调转了方向,变成了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环 E。这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

12、不再是同向变动关系,而呈反向变动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却下降;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却上升。一般说来,这是因为有关供给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我们将它称为与菲利普斯曲线方向相反的/产出-物价0曲线。在下文分析中国的菲利5管理世界 6双月刊-24-161284057606159-40-200205862图 51957 1962 年/产出-物价0曲线-20-1001020840-4686970717273747576图 61968 1976年/产出-物价0曲线普斯曲线的变形时,亦会遇到这种形状的曲线环。另一种情况是,货币主义学派

13、提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将变形为一条位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垂直线(见图 4 中垂直虚线 F)。它表明,在长期中,现实经济增长率趋向于潜在经济增长率,而与物价的变动无关。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即使在短期,在一般均衡和理性预期的假设下,现实物价上涨率等于全社会平均的通货膨胀预期,现实经济增长率等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因此,物价变动与经济增长率无关。这样,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也表现为一条位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垂直线。当然,理性预期学派的假设条件太严格,与现实经济生活不太吻合。再有一种情况是,当政府对物价实行冻结政策时,虽然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会不断移动,但物价却不动,或基本上不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

14、将变形为一条与横轴即物价上涨率零度线相重合的水平线(见图 4 中水平横轴 G)。我们将它称为水平的/产出-物价0 曲线。在下文分析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形时,我们也会看到近乎水平状的曲线环。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有时,在各年度间,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受到许多不规则的随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变形为极不规则的形状(见图 4 中曲线 H)。这时,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的变动关系既有同向的,也有反向的,还可能是无关的,很不规则。二、中国的/产出-物价0曲线关于中国的情况,本文将着重探讨/产出-物价0 菲利普斯曲线和/失业-物价0 菲利普

15、斯曲线。就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产出-物价0曲线来说,有过五种代表性的形状:改革前的两种和改革后的三种(关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情况,参见刘树成 1996a)。(一)状态描述改革前第一种形状:与菲利普斯曲线方向相反的/产出-物价0曲线。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出-物价0 曲线曾出现过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形状,是从 1957 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出发,1958 1962 年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曲线(见图 5)。图 5中(以下图 6 亦同),横轴为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现实经济增长率以不变价国民收入增长率表示。整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我们取 1953 1977 年不变

16、价国民收入年平均递增率 5.7%。纵轴为物价上涨率,以商品零售价格表示。图 5 的曲线从1957 年出发,到 1958 年先向右下方移动;然后,在 1959、1960、1961 年,向左上方远远飞出;到1962 年又折向右下方。这条曲线与基本的/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的方向完全相反。它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现出反向变动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 时(1957 1958 年 线 段 和1961 1962 年线段),物价上涨率却下降;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19581961 年线段),物价上涨率却上升。改革前第二种

17、形状:水平的-25-1997 年第 6 期-8-40482010020100-8-4048 81828384868687888990图 71981 1986年/产出-物价0曲线8591939495 2010090 9296 图 91990 1996 年/产出-物价0曲线-8-4048图 8 1986 1990年/产出-物价0曲线/产出-物价0曲线。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出-物价0 曲线还曾出现过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形状,那就是从 1968 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出发,1969 1972 年和 1973 1976 年这两轮经济周期中的曲线(见图 6)。这一期间,尽管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

18、长率的偏离在剧烈地左右移动,而物价上涨率却变动极小,只是围绕水平横轴(物价上涨率的零度线)上下各 1 个百分点微弱地变动。改革后第一种形状: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那种同向变动的特征。图 7 是从 1981 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出发,1982 1986 年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曲线。图 7 中(以下图 8、图 9 亦同),横轴仍为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现实经济增长率以不变价 GDP 增长率表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取值,1981 1990 年,为这一期间不变价 GDP 年平

19、均递增率 9.1%;1991 1996 年,为 1981 1996 年期间不变价 GDP 年平均递增率 10%。纵轴仍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图 7 的曲线从 1981 年出发,到 1984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左至右逐步上升,物价上涨率先有微弱的下降后亦随之上升;从 1984 年到 1986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右往左逐步下降,物价上涨率先有一个滞后的上升(1984 1985 年线段),尔后亦下降。整个看,这一曲线环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大体表现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改革后第二种形状:左上位陡峭型菲利普斯曲线。图 8 是从 1986

20、 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出发,1987 1990 年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曲线。与上一轮周期相比,这一曲线环发生了向左上方的位移,且十分陡峭。从 1986 年出发到 1987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亦上升;从 1987 年到 1990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右往左下降,物价上涨率先有一个滞后的、陡峭的上升(1987 1988 年线段),随后先是缓慢、再是陡峭地下降(1989 1990 年线段)。这一曲线环的向上移动,说明物价上涨率的位势提高了;向左移动,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得较大。改革后第三种形状:右上位陡峭型菲利普斯曲线。

21、图 9 是从 1990 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出发,1991 1996 年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曲线。与上一轮周期相比,这一曲线环又向右上方移动了,且仍为陡峭。从 1990 年出发到 1992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左至右逐步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缓慢上升;从 1992 年5管理世界 6双月刊-26-到 1996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右往左逐步下降,物价上涨率先有一个滞后的、陡峭的上升(1992 1994 年线段),尔后陡峭下降(1994 1996 年线段)。这一曲线环的向上移动,说明物价上涨率的位势又提高了;向右移动,说明这一轮周期处于较高的经济增长状态。(二

22、)原因分析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产出-物价0 曲线之所以呈现出与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完全不同的形状,或者说,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不存在,是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关的。在原有体制下,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物资短缺,政府对许多商品实行了票证、定额等计划形式的限量需求,但物价尚未被冻结。由于需求面被限/死0,物价只有随供给面而变化。在经济增长率上升、产品供给有所改善的时候,物价上涨率便随之下降;反之,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产品供给恶化、物资短缺程度更为加剧的时候,物价上涨率就随之大幅度上扬。这就形成了图 5 中与菲利普斯曲线方向相反的/产出-物价0曲线。另一种情况是,在物价被基本冻

23、结时,经济增长率的剧烈波动不反映在物价的变动上,这就形成了图 6 中水平的/产出-物价0曲线。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总的说,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同向变动关系。这是因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之间的同向变动,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动的基本特征。但是,在这一基本特征之上,菲利普斯曲线又发生了陡峭型变形。特别是在 1987 1990 年、1991 1996 年这两轮经济周期中,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偏离潜在经济增长率而上升到波峰、并开始回落时,也就是当/产出-物价0曲线向右移动达到顶端而开始

24、转折时,物价上涨率却滞后一年或两年达到波峰,且十分陡峭。为什么物价上涨率的波峰滞后于现实经济增长率的波峰?为什么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又如此陡峭?总起来说,这是对物价上涨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偏离的上升,到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中间有着内在传导过程。这一传导过程是通过两种机制实现的。第一种机制:在需求的强扩张下(表现为货币的扩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超越其潜在经济增长率而上升,在能源、交通运输、主要原材料等/瓶颈0 制约逐步加强的情况下,首先带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现实经济增长率

25、领先达到波峰,然后回落。其一开始的回落,幅度较小。这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滞后达到波峰,并通过物质成本推动,传导到生活资料(消费资料)价格上。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率波峰的出现又滞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的波峰。而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的波峰则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率的波峰同时出现。这一传导过程,在 1991 1996 年期间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典型。图 10 中共有 4 个波峰。峰 1 是现实经济增长率(GDP 增长率)的波峰,领先出现于 1992 年;峰 2 是生产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率的波峰,滞后于 1993 年出现;峰 3 是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率的波峰,再滞后于 1994 年出现;峰 4 是商品

26、零售价格上涨率的波峰,与峰 3 同时出现。第二种机制:现实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带动职工工资的上升。现实经济增长率领先达到波峰,职工工资滞后达到波峰。职工工资的上升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对生产-27-1997 年第 6 期40302010090919293949596峰1峰 2峰 3峰 48284868890929496403020100ABCC A B GDP%生产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商品零售价格%GDP%职工工资%图 11图 10企业来说,使其产品的劳动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对劳动者来说,是其收入的提高,并引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因此,职工工资的上升,一方面通过劳动成本推动,另

27、一方面通过消费需求拉动,传导到商品零售价格上。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的波峰则与职工工资增长率的波峰同时出现。图 11 表明了 1981 1996 年期间的这一传导过程。图中,现实经济增长率共有 A、B、C 3 次波峰(1984、1987、1992 年),分别对应着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 3 次滞后波峰 A.、B.、C.(1985、1988、1994 年)。这表明,在我国,对物价上涨的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是交织在一起的。为将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滞后关系作出定量分析,现以 1982 1986 年、1987 1990 年、1991 1996 年这三轮经济周期为样本区间,得出

28、回归模型(1):pt=7.587+1.196(yt-1-y)(1)(1.537)(0.461)(4.938)(2.594)R2=0.34(校正值:0.29),F=6.726,sey=5.706,df=13样本区间:1982 1996 年模型中,下标 t 代表年份;pt 为 t 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yt-1 为 t-1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y为潜在经济增长率,(yt-1-y)为 t-1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各项参数估计值下面括号内的数据,上行为其标准差,下行为其 t 统计量的估计值;R2 为判定系数,其括号内的数据为考虑自由度后 R2 的校正值;F 为 F 统计量的估计值;s

29、ey 为物价上涨率估计值的标准差;df 为自由度。该模型的各种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一者,模型的拟合优度)判定系数 R2 为 0.341,据此,相关系数 r 为 0.584。在置信概率 95%、自由度(2,13)时,查表得相关系数的临界值(r)为 0.514。r r,说明该模型具有使用意义。二者,(yt-1-y)项和截矩项的参数估计值,根据 t 检验,分别在 97.5%和 99.5%的置信概率上具有有效性。三者,根据 F 检验,该模型的回归总显著性的置信概率为 95%。5管理世界 6双月刊-28-该模型通过了统计检验,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存在着滞后的正相关关

30、系。t-1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每上升 1 个百分点,t 年物价则上涨 1.196 个百分点。该模型说明,在我国,基本的/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存在。但是,由于判定系数 R2 还较低,该模型对于物价上涨率的实际值与其平均值的总变差的解释能力只有 34%,同时,物价上涨率估计值的标准差(5.706 个百分点)还较大,这表明在基本的/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之上,还有其他因素对物价上涨起重要作用。其二,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上年物价上涨对下年物价上涨具有内在的滞后影响,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通货膨胀预期因素的作用。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连续上

31、升,导致物价上涨率连续上升的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将会产生普遍的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对推动物价上涨有着重要作用。1988、1994 年的物价上涨率高峰,均对应着它们前期的连续数年的物价上涨。第二种解释是,价格翘尾因素的作用。若上年新涨价因素很高,则下年翘尾因素亦高(参见刘树成、周方、赵京兴 1996b、c)。由此,以 t-1 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pt-1)作为一个新的解释变量,代表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加进模型(1)中,得到模型(2):pt=3.948+1.139(yt-1-y)+0.436pt-1(2)(2.084)(0.402)(0.191)(1.895)(2.832)(2.277)R2

32、=0.54(校正值:0.46),F=7.038,sey=4.963,df=12样本区间:1982 1996 年模型(2)更好地通过了各种统计检验。根据该模型,在两个解释变量的作用下,t-1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每上升 1 个百分点,t 年物价则上涨 1.139 个百分点;t-1 年物价每上涨 1 个百分点,t 年物价则上涨 0.436 个百分点。然而,该模型的判定系数 R2仍偏低,物价上涨率估计值的标准差亦偏大,说明仍有其他重要因素在对物价上涨起着作用。其三,有关改革措施的出台。上面两个因素解释了物价上涨为什么会滞后于经济增长。那么,为什么这一滞后又如此强烈?这是因为在物价上

33、涨率的波峰年份,还有很强的外在冲击因素作用进来。其中,最重要的外在冲击因素是价格改革措施和对物价上涨有影响的其他改革措施的出台,这可以称为有关价格改革等政策因素。定量分析政策因素的作用,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回归模型中加进虚拟变量。为此,以 D 代表对物价上涨有影响的有关价格改革等政策因素。设在物价上涨率极高的两个波峰年份 1988、1994 年,D 为 1,其他年份则为 0。考虑到在一些年份,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除采取了控制需求、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率的措施外,还采取了其他各种有关的政策措施,使物价上涨率明显下降,为此,以 D 代表对物价上涨起到抑制作用的有关政策因素。设在物价上涨率明显下降的 1

34、990、1996 年,D 为 1,其他年份则为 0。这样,得到模型(3):pt=3.056+0.583(yt-1-y)+0.559 pt-1+9.563 Dt1-6.758 Dt2(3)(1.185)(0.261)(0.128)(2.221)(2.736)(2.578)(2.237)(4.365)(4.305)(2.470)R 2=0.88(校正值:0.83),F=18.065,sey=2.794,df=10-29-1997 年第 6 期样本区间:1982 1996 年模型(3)也更好地满足各种统计检验。根据该模型,在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年份 1988、1994年,有关价格改革等政策因素一项(D)

35、,使物价上涨 9.563 个百分点,其作用强度很大。在物价上涨率得到有效抑制的 1990、1996 年,有关抑制通货膨胀政策一项(D),其符号为负,使物价下降-6.758 个百分点,其作用强度亦很大。在我国,有关价格改革措施的出台对物价上涨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而我国价格改革措施又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上。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涨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价格改革政策因素的作用。为此,以当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率(以 at 表示)为解释变量,代替模型(3)中的政策虚拟变量(D 和 D),再作出模型(4):pt=2.064+0.258(yt-1-y)+0.195 pt-1+0.470 at(

36、4)(1.188)(0.273)(0.114)(0.087)(1.737)(0.945)(1.711)(5.402)R2=0.88(校正值:0.84),F=25.561,sey=2.707,df=11样本区间:1982 1996 年模型(4)的拟合优度)判定系数 R2 为 0.88,与模型(3)相同,说明这两个模型的解释能力是相同的。这表明,对物价涨落产生重要影响的价格改革政策因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涨落来传导的。计算得知,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率与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 0.914。根据 t 检验,模型(4)中,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率一项(at)的参数估计值,其置

37、信概率很高,为 99.5%,但截矩项和 pt-1 项参数估计值的置信概率降为 90%,而(yt-1-y)一项的参数估计值不能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这是因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率与上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二者的相关系数为 0.578),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率与上年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亦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二者的相关系数为 0.356)。不过,这正说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虽然是一种价格改革的政策行为,但它也是前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需求拉动与前期商品零售价格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产生的成本推动的内在结果。从经济计量模型角度说,为表达有关价格改革等政策因

38、素的作用,还是使用模型(3)较好。其四,粮食丰歉。在我国,农业生产的状况,特别是粮食的丰歉,对物价上涨亦起着重要作用。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年,均对应着粮食的减产年。物价涨落与粮食丰歉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为此,在模型(3)的基础上,再加进粮食产量增长率这一新的解释变量(以 gt 表示),得出模型(5):pt=3.774+0.463(yt-1-y)+0.596 pt-1+8.185 Dt1-6.365 Dt2-0.273 gt(5)(1.228)(0.261)(0.124)(2.310)(2.609)(0.188)(3.074)(1.778)(4.802)(3.543)(2.439)(1.455)R2=

39、0.90(校正值:0.85),F=16.488,sey=2.650,df=9样本区间:1982 1996 年模型(5)的拟合优度)判定系数 R2 上升到 0.90,该模型对物价上涨率的实际值与其平均值的总变差的解释能力提高到 90%。根据 t 检验,各项参数估计值的置信概率,pt-1 和5管理世界 6双月刊-30-Dt1 两项为 99.5%,截矩项为 99%,Dt2 项为 97.5%,粮食产量增长率一项(gt)为 90%。这表明,粮食产量对物价上涨的直接影响并不十分强。粮食产量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487。在置信概率 95%、自由度(2,13)时,查表得相关系数的临界值(r)

40、为 0.514,r r,说明粮食产量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虽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但相关较弱。实践表明,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对物价上涨起到推动作用的粮食因素,主要不在于粮食总量的起落,而在于粮食的品种结构与地区产量差异,但这在该模型中不易反映出来。其五,利润推动等乱涨价因素。在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期,市场秩序还不规范。一些部门、行业、企业,利用特殊权力、垄断地位等,乱涨价,乱收费,乱搭车。这种利润推动下的乱涨价,一般说来,需要以经济快速扩张下的需求拉动为其实现的基础。从经济计量模型角度讲,不易再添加一个独立的解释变量。这一因素的作用可以通过模型的随机残差项表现出来。现利用模型(5),对物价上涨率的两个波峰年

41、份(1988、1994 年)和两个明显下降年份(1990、1996 年)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在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年份 1988 年,物价上涨率的实际值为 18.5%,由该模型得出的估计值为 18.1%,二者极为接近,仅差 0.4 个百分点。根据该模型的计算得出:一者,1987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一项(yt-1-y),推动 1988 年物价上涨 1.2 个百分点,占整个物价上涨率(估计值,下同)的 6%。二者,1987 年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一项(pt-1),推动 1988 年的物价上涨 4.4 个百分点,占整个物价上涨率的 24%。三者,1988 年有关价格改革等政策因素一

42、项(Dt1),使物价上涨 8.2 个百分点,占整个物价上涨率的 45%。四者,粮食产量增长率一项(gt),由于 1988 年粮食减产,使物价上涨 0.6 个百分点,占整个物价上涨率的 3%。在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年份 1994 年,物价上涨率的实际值为 21.7%,由该模型得出的估计值为 22.1%,二者亦极为接近,仅差 0.4 个百分点。根据该模型的计算得出:一者,1993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一项,推动 1994 年物价上涨 1.6 个百分点,占整个物价上涨率的 7%。二者,1993 年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一项,推动 1994 年的物价上涨 7.9 个百分点,占整个物价上涨

43、率的 36%。三者,1994 年有关价格改革等政策因素一项,使物价上涨 8.2 个百分点,占整个物价上涨率的 37%。四者,粮食产量增长率一项(gt),由于 1994 年粮食减产,使物价上涨 0.7 个百分点,占整个物价上涨率的 3%。定量分析表明,在我国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年份,对物价上涨起到直接的、第一位推动作用的,是有关价格改革等政策因素;起到第二位推动作用的,是上年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而这个滞后惯性又是由于前几年的需求强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偏离的连续上升所引起的。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基本的/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波峰转折点发生陡峭型变形的重要原因。在

44、物价上涨率得到有效抑制的 1990 年,物价上涨率的实际值为 2.1%,由该模型得出的估计值为 3.1%,相差 1 个百分点。根据该模型的计算得出:一者,1989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一项,使 1990 年物价下降-2.3 个百分点。二者,1989 年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很强,该项则使 1990 年物价上升 10.6 个百分点。三者,1990 年有关抑制通货膨胀政-31-1997 年第 6 期策一项,使物价下降-6.4 个百分点。四者,粮食产量增长率一项,由于 1990 年粮食丰产,可使物价下降-2.6 个百分点。该模型表明,在 1990 年,上年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加上

45、模型的截矩项,共产生物价上涨压力 14.4 个百分点,而有关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作用则抵消了这个物价上涨压力的 44%,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偏离的下降抵消了这个物价上涨压力的 16%,粮食丰产抵消了这个物价上涨压力的 18%。在物价上涨率得到有效抑制的 1996 年,物价上涨率的实际值为 6.1%,由该模型得出的估计值为 5.1%,亦相差 1 个百分点。根据该模型的计算得出:一者,1995 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一项,使 1996 年物价上升 0.2 个百分点。二者,1995 年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亦很强,该项则使 1996 年物价上升 8.8 个百分点。三者,199

46、6 年有关抑制通货膨胀政策一项,则使物价下降 6.4 个百分点。四者,粮食丰产使物价下降 1.4 个百分点。该模型表明,在 1996 年,使物价上涨的合力(包括上年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一项、上年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一项、再加上截矩项)共 12.8 个百分点,而有关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作用则抵消了物价上涨合力的 50%,粮食丰产抵消了这个物价上涨合力的 11%。定量分析表明,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波谷年份,有关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已连续回落的情况下,需求扩张受到抑制,能源、交通运输、主要原材料等/瓶颈0制约缓解,也减轻了物价

47、上涨的压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物价上涨率明显下降。这也解释了基本的/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波谷年份为什么又会发生陡峭型下降的原因。基本的/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的陡峭型变形,反映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国家所具有的特点。(三)政策含义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变动关系来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如下认识: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不是简单地存在与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而是既要看到其存在,又要看到其陡峭型变形的特点。从宏观调控角度讲,/看到其存在0,就要求我们在经济波

48、动的上升期,适度控制总需求、适度控制经济增长率,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加剧;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就需要适度压缩总需求、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率。/看到其陡峭型变形的特点0,就要求我们在适度调控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率的同时,针对引起物价上涨的各种不同因素,采取相应的不同措施,实行综合防止与治理的对策。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把握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一定的对应变动关系,并不等于肯定凯恩斯主义者把这一客观存在的对应变动关系偷换成主观随意的政策替代关系,用主动推行通货膨胀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者的通货膨胀刺激政策,实际上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误用。同时,简单地否定菲利普斯

49、曲线的存在,笼统地说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无关,也是有害的。因为这会造成一个漏洞:既然二者无关,那么就可以任意提高经济增长率,而不必去顾及通货膨胀。实际上,国内外有些研究者在使用有关数据得出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无关的结论时,他们忽略了一点,即他们所使用的数据,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的长期关系,或表明的是在一个中期内将二者各自平均计算后的关系,而不是表明二者在短期的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关系(参见 Woos,Jungand5管理世界 6双月刊-32-20100 929394959690918687888990201001234520100828384858681123451234

50、5图 121981 1986 年/失业)物价0曲线图13 1986 1990年/失业)物价0曲线图 14 1990 1996 年/失业)物价0曲线Peyton,J.Marshall,1986;韩文秀,1996)。实现低通胀下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国政府的愿望。这里的关键在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能连续地、过度地超越其潜在增长能力。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为了实现低通胀下的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是从需求面出发,要十分注重控制经济增长的峰位,防止连续而过度地/越线0,即由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所决定的适度增长线(参见刘国光、刘树成 1997);另一方面是从供给面出发,提高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能源、

51、交通运输、主要原材料等/瓶颈0制约;再一重要方面,就是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促进科技进步,不单纯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讲求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讲求可持续的发展。三、中国的/失业-物价0曲线现在来考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失业-物价0曲线。因缺乏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失业的数据,故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一)状态描述图 12、13、14 分别给出了三轮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失业-物价0曲线。图中,横轴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该指标目前还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的失业情况,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把握其变动的大体趋势。纵轴仍为物价上涨率。图 12 是从 1981 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

52、出发、1982 1986 年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曲线。图 13 是从 1986 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出发、1987 1990 年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曲线。图 14 是从 1990 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出发、1991 1996 年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曲线。从这 3 个图可以看出,在后两轮经济周期中,/失业-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亦呈现出陡峭型变形,甚至比图 8、图 9 变形的/产出-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更为陡峭和直立。由图 13 看到,在反映经济增长率从波谷上升并处在高位的 1986 1988 年线段,物价上涨率在上升,失业率本应处于下降趋势,即这一线段本应向左上方倾斜,以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的反向变动关

53、系。但在这里,失业率却丝毫未变,使这一线段在 2%失业率水平上呈直线状态。这说明,在我国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城镇失业率并不下降,而是保持不变,它与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均无关。1988 年之后,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失业率呈上升趋势,曲线向右移动。这表明,在我国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城镇失业率上升,这才呈现出它与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的反向变动关系。图 14 亦表现出上述特点。在反映经济增长率从波谷上升并处在高位的 1990 1994 年线段,物价上涨率在上升,失业率本应处于下降趋势,但在 1991、1992 年,失业率却丝毫未变,同处于 2.3%的失业率水平上,而从 1993

54、年起,失业率却一路上升至 1996 年的 3%,使曲线上的各点向右移动。(二)原因分析为什么在我国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城镇失业率并不-33-1997 年第 6 期下降?这是因为:其一,劳动力供给因素。在我国,当经济波动进入上升期后,同样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一增加,本应使城镇失业率下降。但是,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来看,由于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使城镇自身的就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我国目前正值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需求。其二,劳动力需求因素。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来说,在经济增长中,虽然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增加,从业人员不断增长,但从业人员的增长率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55、这与科技进步有关。80 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向纵深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科技进步,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因此,同量产出所吸纳的劳动力会减少。80 年代上半期,我国从业人员每年递增 3.3%;而 90 年代上半期,仅递增 1.2%。80 年代上半期,经济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可带动从业人员增长 0.3 个百分点;而 90 年代上半期,则只能带动 0.1 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引起从业人员增长的弹性下降了 67%。其三,国有企业改革与结构调整因素。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使企业的冗员减少,多余的职工下岗。/失业-物价0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陡峭型变形,反映出我国作为

56、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所具有的特点。(三)政策含义以上分析表明,80 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尽管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在上升,但城镇失业率却不下降,而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回落的同时,城镇失业率上升。这就使我国城镇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起来。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软着陆0的成功,经济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物价上涨率显著下降,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出来。单纯靠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来解决城镇失业问题,效果是不会显著的,而且,有使物价上涨强烈反弹的危险。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早已指明:政府的货币政策应付通常的通货膨胀可能

57、有所帮助,应付失业则收效甚小,而应付大规模的失业则根本不能奏效(Sherman,Howard J.1976)。解决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也应像近几年来治理通货膨胀一样,针对引起失业问题的各种不同因素,相应地采取不同措施,实行综合治理的对策。当然,解决失业问题比起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难度要更大,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责任编辑:程漱兰)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5中国统计年鉴61992 1996 年各期;5中国统计摘要6,1997年。(2)韩文秀,1996:5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研究6,5管理世界6,第 6期。(3)刘国光、刘树成,1997:5论/

58、软着陆06,5人民日报6,1997 年 1月 7日。(4)刘树成,1989:5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6,中国经济出版社。(5)刘树成,1996a:5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6,上海远东出版社。(6)刘树成、周方、赵京兴,1996b:5析年环比价格指数中的翘尾因素6,5经济研究6,第 4 期。(7)刘树成、周方、赵京兴,1996c:5物价上涨率中翘尾因素的计算与分析6,5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第 6 期。(8)美 Sherman,H oward J.1976:5停滞膨胀6,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9)美 Woos,Jung and Peyton,J.Marshall,1986:5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6,中译文,5成本与价格资料6,1988 年,第 17期。(10)左大培,1996:5围绕着通货膨胀的/替换0作用的经济学论争6,5经济研究6,第 2 期。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