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庄暴见孟子(第一课时).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57335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庄暴见孟子(第一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庄暴见孟子(第一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庄暴见孟子(第一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 庄暴见孟子说 课庄暴见孟子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又一次关于“好乐”问题的讨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与民同乐”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让人称道的是,孟子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巧妙地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后逐层推进的启发;明知故问,因势利导,请君入瓮的方法令人叫绝。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既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又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本文循循导入,刻意对比,语言生动形象等高明的论辩艺

2、术。2.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3.加强朗读,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1.文意的梳理2.学习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并注意摘录整理。3.了解孟子的思想,理解本文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1.对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讨论和学习。2.对孟子思想的当时和现实意义的理解。3.音乐和古时君王治国之联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用探究学习的方法,看透其内部结构,把文章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完成对全文的理解,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

3、思想。教学用具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学习导航一、导入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尊为“亚圣”。(出示幻灯片“孟子画像”和“孟子简介”)其一生的实践及所留下的言论、学说,凝聚着他思想精华,编纂而成的孟子一书,被列入了“四书”,成为后世文人必读的经典。本文选自梁惠王下,“好乐何如”为话题,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论证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形象而又巧妙,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二、整体初读1.自读课文,梳理文句(1)扫清读音障碍语(y)好乐(ho yu)独乐(yu)乐(l)管籥(yu)离散(sn)疾首蹙(c)庶几(j)羽旄(mo)则王(wn)矣(2)重点字词解释其庶几乎!庶

4、几:差不多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语:告诉诸:相当于“之乎”未有以对也对:回答臣请为王言乐请:请求允许我今王鼓乐于此鼓:动词,弹奏举疾首蹙举:全、都蹙:皱眉(3)通假词直好世俗之乐也“直”通“只”可得闻与“与”通“欤”今王田猎于此“田”通“畋”(4)古今异义王变乎色曰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兄弟妻子离散兄弟:古义:兄长和弟弟今义:偏指弟弟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5)文言句式暴见于王被动句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句何以能鼓乐于此介宾倒装2.理清思路明确: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则齐国其庶几乎”),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提出论题。第二部分,写孟子就“好乐”问题与齐

5、王的对话。一层,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转入正题。二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结尾),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必要性。三、归纳提要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明确:古时历来重视礼乐,儒家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吻合了。因此齐王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的有点惭愧。2.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又为什么会说“今

6、之乐犹古之乐”呢?明确:今乐、古乐固不可混同,但孟子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以存异求同。在齐宣王听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3.分析两幅画面写法及其作用(1)两幅画面:一幅是“疾首蹙”“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面;一幅是“欣欣然有喜色”,祝愿国君身体健康的画面。(2)两幅画面的作用:画面描写性语言的形象和精练,人物神态逼真,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让对方在鲜明的对比中直观地感受,作出必然的选择。最后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水到渠成。四、探

7、究质疑1.关于“民本”思想(1)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尚书(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4)“国有常制,利民为本。”史记赵世家(5)“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朱熹(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2.讨论: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明确:春秋战国时代征战不断、生灵涂炭,孟子继承、发展并宣扬的孔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流离之苦,确有一

8、定的进步意义;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观点使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再加上阶级的必然对立,“与民同乐”不过是空想。因此,孟子的思想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成现代汉语。3.用庄暴见孟子中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参考答案】1.(指责)(不对、错的);(以为乐)(欢乐、快乐);(以为忧)(忧愁)2.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事。3.与民同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