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检查背诵情况(略)。2.检查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出示投影: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而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学生
2、齐读三遍)(2)检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指名4位同学回答,教师点评)明确:“女”通“汝”,作“你”讲。“重采”的“重”,读作“”,“重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折节”作“屈己下人”讲。史记张仪列传中言:“折节以下秦”。储光贻鼓吹李丞诗:“折节下谋士,深心论客卿”中的“折节”都有“屈己下人”之意。“吊”作“慰问”讲。(3)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
3、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4)抽查学生为此段文字所拟的标题。明确:标题为:卧薪尝胆。二、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指名6位同学依次解释“知、复、既、劝、遂、当”六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例句加以归纳整理)明确: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知 (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4)孰
4、为汝多知乎(通“智”)出示投影:素与副使张胜知(相亲,相好)教师简析:“知”在古汉语中:可以作动词,当作“知道”“感到”“感觉”“主持”“相亲”“相好”讲。通“智”,当作“智慧、技巧”讲。明确:(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复 (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繁复)出示投影: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又)教师简析:“复“在古汉语中:可以作动词,当作“繁复”“恢复”讲。可以作副词,当作“再”“又”讲。明确:(1)既而儿醒,大啼(不久)(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出示投影:(1)楚人未既济(完全)(2)三军既惑且疑
5、,则诸侯之难至矣(且)教师简析:“既”在古汉语中:可以作副词,当作“不久”“已经”“完全”讲。可以作连词,当作“既然”“且”讲,表条件关系或并列关系。明确: (1)果行,国人皆劝(勉励)劝(2)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出示投影:三曰劝农功(鼓励)教师简析:“劝”在古汉语中也作动词,当作“勉励”“鼓励”“劝说”讲。明确: (1)自杀未遂(成功)遂 (2)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3)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出示投影:(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终究、最终)(2)四方无一遂(成功)教师简析:“遂”在古汉语中:可以作动词,当作“成功”“实现”讲。可以作副词,当作“终于”“于是”“终究、
6、最终”讲。明确: (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当)当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4)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出示投影:(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2)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该)(3)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适当)(4)安步以当()车(当做)教师简析:“当”在古汉语中有两个读音,其一读“”,其二读“”。读“”时当作“适当”“当做”讲。读“”时:可以作动词,当作“掌握”“阻挡”“把守”“抵挡”“应该”讲。可以作副词,当作“必定”“将要”讲。可以作介词,当作“对”或“向”讲
7、。以上词语的意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同学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揣摩,准确把握。三、针对文中难解的语句,学生质疑,教师解难(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学生提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中“以待乏也”句是否有省略的成分?明确:“以待乏也”是个省略句,可以理解为“以(之)待乏也”。“之”代指“皮、纟希、舟、车”等物。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见:又如“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句应为“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译成现代汉语应为: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讲和。再如“寡人请更”句应为“寡人请更(之)”,“更”为动词,当作“改变”讲,“改变”之
8、后应连带一宾语为“治国政策”。此句译成现代汉语应是: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古汉语中的省略句比较常见,类型较多而复杂,可分为四种类型。出示投影:1.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聊斋志异促织)教师简析:(1)“公赐之食,( )食舍肉”应译为:郑庄公赐给颖考叔酒食,(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此句省略了主语。(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后两个分句( )里省略了谓语“鼓”。(3)“壁上小虫忽跃落( )襟袖间”应译为:墙上的小
9、虫忽然跳到衣袖上。“襟袖间”前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到”。从以上各句可知,省略句的类型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介词。学生提问:“无乃后乎?”中的“无乃”应如何理解?明确:“无乃后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固定句式。副词“无”“乃”连用,与语气词“乎”呼应,表示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语气委婉。可译为:“恐怕太晚了吧”。又例“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可译为“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提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该如何理解?明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应理解为“使之去”。为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全句应译为:“夫差和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
10、开了。”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去之”即夫差发出的动作,“之”代指“文种”,“去之”为“使之去”。又例“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应译为: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耻”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表使动。使动用法除了上述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例:“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龚自珍病梅馆记)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摧残梅树,使梅树损伤为职业来求得钱财。“病”原为名词,在此句中带了“梅”这一宾语,因而活用为使动词。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1.将下列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A.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B.三人行,
11、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C.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D.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使动词,并将其译成现代汉语。A.君将哀而生之乎B.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C.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指名4位同学完成习题,然后教师简析)教师简析:从回答中可看出,同学们对省略句式和使动用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第1题A句承前省略了主语“蛇”,B句省略了谓语“择”,C句省略了宾语“权”,D句省略了介词“于”。在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是省略句常见的四种类型,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注意省略的成分,翻译文言文时应
12、将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第2题A句“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生”,原本是个不及物动词,而在句中带了宾语“之”,应理解为“使之生”,因此“生”是个使动词,A句应译为:您将哀怜(我)而让我活下去吗?B句“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中的“远”,本是个形容词,而在句中带了宾语“我”,应理解为“使我远”,所以“远”活用为使动词。B句应译为:敌人使我们远离他,想要用枪炮围困我们。C句“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的“贫”原为形容词,而在句中应理解为“使人贫”,“贫”后省略了宾语,所以“贫”活用为使动词,C句应译为:加强农业生产而节约用度,则天不能使人贫困。D句“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的“王”原为名
13、词,而在句中带了宾语“我”,应理解为“使我王”,所以“王”活用为使动词,D句应译为: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拥戴而使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从以上各句可知:使动用法有名词的使动、动词的使动和形容词的使动。五、课堂小结通过三个课时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文言文的诵读技巧,整理和归纳了“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了省略句式和使动用法的特点及类型。更重要的是,从勾践灭吴的经历中明确了:身处逆境的人,只要不气馁,发愤努力,就一定能获取成功的道理。六、布置作业1.巩固背诵。2.反复阅读课文,揣摩人物语言,体味说理动情之艺术。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6题。遂使之行成
14、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国语勾践灭吴注:赂君之辱:奉献财物酬君王曾经屈尊大驾光临越国讨伐。女女:第一个“女”是名词,女儿。第二个“女”(女去声)是动词,嫁女,这里指当婢妾。唯君左右之:任凭君王调遣使用。焚宗庙:把宗庙烧掉,表示拼死
15、抵抗。系妻孥:把妻子儿女捆缚拘囚起来,死生同命,不做吴国的俘虏。沈金玉于江:把越国所有的金玉宝物都沉没在江水里,使吴国得不到。致死:拼命。偶:对,加倍。指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带甲万人事君:有一万士兵侍候您。实际说有一万士兵和夫差作战。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岂不是要伤害君王所心爱的吗?所爱,指吴国军队,因越国拼死作战,吴王军队一定会有伤亡。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辱:污辱B.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辱:辱临C.将焚宗庙,系妻孥孥:儿女D.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导致死亡2.解释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A.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 )B.
16、其孰利乎( )C.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D.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3.指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译文:我们国君的军队,不值得再屈尊君王您来讨伐了。B.请勾践之女女于王。译文:请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君主的婢妾。C.与其杀是人也,宁得其此国也。译文:与其由于作战杀死这些人,还不如得到这个国家。D.其孰利乎?译文:究竟怎样做更有利呢?4.结合注释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文段的中心内容。6.体味越国大夫文种的论辩技巧。参考答案:1.D(致死:应理解为“拼命”)2.A.人称代词,代指勾践;B.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疑问语气;C.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17、表反问语气;D.指示代词,当作“其中”讲。3.A(应译为:我们国君的军队,不值得再屈尊您去讨伐了)4.译文:于是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的国君勾践没有适当的人可供差遣,就派小臣文种前来,不敢直接对大王说话,私下里对您的手下管事人说:我们国君的军队,不值得再屈尊君王您去讨伐了,愿意用金玉宝物和青年男女奉献给大王,酬谢您以前的屈驾光临。请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君王的婢妾,越国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越国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财宝器物全部随着献上,我们的国君亲自率领越国将士,追随君王的军队,任凭君王调遣使用。假如认为越国的罪过是不可赦免的,那我们就要烧掉宗庙,捆缚妻子儿女,
18、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我们还有带甲的士兵五千人,将要决一死战,那就必然要有一个顶两个,也就等于有一万士兵和您作战了,岂不是就要伤害君王所心爱的军队吗?与其由于作战杀死这些人,还不如得到这个国家,究竟怎样做更有利呢?”5.本段文字的中心内容为:文种向吴王陈以利弊,劝其讲和。6.略 二、越王勾践逆境中十年生聚,反败为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研读下列文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左传昭六十八年 民,神之主也。 左传僖公十九年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反
19、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国语楚语下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赢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下 提示:从以上文段可看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已相当发达,贤人志士那时就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研读指导 1.借助已有的文言知识,准确理解文段。 2.由古代的民本思想看待历史的前进,认识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 3.再用现代观念审视历史人物。 可参考书目: 诗经左传国语史记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作者:陈来-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