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95.07KB ,
资源ID:175717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5717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秋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习题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秋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习题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体现的是选官权力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2.下面为唐朝有案可稽的74名状元出身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是九品中正制的

2、翻版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体现出出身于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状元占据大多数,而微寒出身的状元较少,说明虽然科举制兼顾了社会各个阶层,但是仍然不够完善,故C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是为了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排除A项;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也使寒门士子有了参政的机会,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排除B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排除D项。3.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开始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主线。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A.选官制度的唯一性、单一化B.“西学

3、东渐”的影响C.选官标准及方法的主观化、复杂化D.选官权力集权化和专制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反映出选官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D项正确;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特定时期的较典型的选官制度,并非是唯一的选官途径,排除A项;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没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由根据血缘到看重家世、门第再到分科考试,体现了选官标准及方法的客观化,排除C项。4.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

4、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设置节度使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实现了皇权的集中,故D项正确;A项出现在秦朝,排除;B项出现在汉朝,排除;C项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5.下图反映了从汉朝至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这种演变反映出()A.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B.强化中央集权是主要动力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汉朝至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及题干图片中尚书、尚书台、尚书省等在三省六部制形成中的

5、演变过程,可知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强化中央集权是主要动力”,B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C项错误;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错误。6.有学者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君主集权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对皇权的限制C.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职能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不仅分化了丞相的权力,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提高了行政效率,D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

6、了皇权,故A、B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没有弱化国家职能,C项错误。7.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项改革措施是()A.实行井田制B.设立三长制C.推行租调制D.颁布均田令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再富裕的家庭,也不可能独占土地;再贫困的家庭,也可以有部分田地,这与颁布均田令有关,故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长的职能主要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租调制是指按户征收粮和绢帛,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8.

7、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以后()A.赋税制度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赋税制度的改革,而不是赋税制度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变化影

8、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9.“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A.两税法B.租调制C.均田制D.租庸调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10.780年,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下表为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情况。项目收入总额中央提成额地方留成额钱税3 139.8万贯1 089.8万贯2 050万贯粮税1 615.7

9、万石215.7万石1 400万石据此可知,两税法()A.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B.旨在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衰落D.加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唐朝中央政府主导的税制改革,在税收的分配上,地方明显高于中央,这体现了唐朝中央集权的衰落,故C项正确;仅依据中央与地方的两税分配情况不能得出两税法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A项错误;唐朝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统一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是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B项错误;两税法的实施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征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

10、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开国时,丁男受田多少就很不一致。后来地主兼并愈来愈剧烈,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天宝年间,均田制度早不存在,调查丁口并无实际意义,也就无须造户籍。实行不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法。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已不能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行两税法。要点是:量出制入;商贾在所在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定居的人,分夏、秋两次纳税;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11、学知识,简述两税法的作用。参考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度不复存在;户口削减,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积极作用:简化税收名目;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赋税负担相对公平。消极作用:量出制入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按钱计算便利了富商大贾的巧取豪夺。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下表是关于科举制创立的几段历史叙述,由此可知()依据历史叙述韩国磐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两点小考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房玄龄本传记载玄龄十八岁“举进士”,并参照房玄龄墓碑的记载,推断“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房玄龄被举为进士”。因此,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已经出现毛礼

12、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这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范文澜中国通史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的诏书正式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但三个特点基本具备,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A.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已经创立B.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C.科举制度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D.史学无法考证科举制的创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已经出现”“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

13、度的开始”“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但三个特点基本具备,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可知科举制从南北朝后期起,经过隋朝,到唐朝逐渐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C项正确。2.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草拟、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14、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3.历史学家武建国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两税法实施的主因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可知均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

15、也无法维持,因此唐朝后来实施两税法,A、B、D三项均排除。二、非选择题4.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唐房玄龄等晋书材料三论轻徭薄赋,亦当以唐朝为最。租庸调制可谓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之中最好者,当时的农民生活宽舒安适,促成了整个社会之安定繁荣,自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历时100余年。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1)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有助于研究当时人类的历史活动。根据材料一,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加速了什么土地制度的确立?(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1)现象: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制度:土地私有制。(2)主要原因: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的统治政策。(3)主要原因: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4)主要因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恰当的经济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