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56976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基础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绿”是纯写意的,()。_的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_的展现。“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 900 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_。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

2、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刚柔并济、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_的大国气象。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出其右酣畅淋漓娓娓道来生机盎然B登峰造极淋漓尽致娓娓道来生生不息C登峰造极酣畅淋漓侃侃而谈生生不息D无出其右淋漓尽致侃侃而谈生机盎然【答案】B【解析】无出其右:没有人能超过他。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语境是对宋画、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评价,应选“登峰造极”,排除A、D。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

3、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语境强调“青绿”特点的表达展现,应选“淋漓尽致”,排除C。娓娓道来: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强调舞蹈生动地演绎画卷,故选“娓娓道来”。生生不息:事物不断地发展、产生。生机盎然: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联系前文语境“有无相生”,应选“生生不息”。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B画中绿水隐现,青峰叠嶂;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隐入画中,利落甩袖C画中绿水隐现,青峰叠嶂;舞者眉眼锋利,发髻高耸;利落甩袖,隐入画中D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眉眼锋

4、利,发髻高耸;隐入画中,利落甩袖【答案】A【解析】对应“青绿”,先说“青峰”,再说“绿水”;按照观察顺序,先说“发髻”,再说“眉眼”;按照逻辑顺序,先说“利落甩袖”,再说“隐入画中”。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或: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被激活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_。有一种草可以轻轻拔起,而且散发一种芳香;有一种叫作咸草的,株矮、茎红,顽固地盘锚在一起,但根底很浅,一动手就可以除掉;还

5、有一种无名草,无叶无花,在黑暗的地下蔓延一两丈远,人们不知道,此草专以谷物蔬菜为敌。最麻烦的是爬地虎,开着单瓣的、菊黄的花朵,楚楚可怜,蔓延又蔓延,线一般的蔓子,用手一拽就断了。留下残根,寸把长的根子,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用铁锹深深地掘起,_,不如此就难以消灭它。我们活在世上,时常碰到这种草。除草要趁朝露未晞之时,被露水催醒的草儿迎着镰刀嚓嚓而倒。为了一举消灭这种草,可以使用俗称“大砍刀”的长柄大铲镰;顺着一段嚓嚓砍去。梅雨季节,草沾在镰锋上,要是临近立夏,一小时就干枯了。_,只要用心,还是可以制伏的。最可怕的是秋草。生长期短的秋草,种子散落、发芽,小小的就能开花、结籽。那种速度,从草花的角

6、度看就像泪珠。然而,一有疏忽就落籽入地。一旦草籽落地,就很难清除。在田地里走走,有时可以看到土地整齐的耕地,杂草茂密,庄稼不多。去年秋,因为不幸生病,家中田地上的秋草未能铲除。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田里的草各色各样仔细地捡出须根虽说夏草生长迅猛(或:虽说这些草生长迅猛)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楚楚可怜的爬地虎最麻烦,开着单瓣的、菊黄的花朵,不断蔓延,线一般的蔓子,用手一拽就断了。留下的残根,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原文与改后哪个表达效果更好?【答案】原文更好。原文“楚楚可怜”单独

7、成句,突出强调爬地虎外表的弱小,与下文强大的残根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原文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蔓延又蔓延”,突出强调爬地虎生命力的旺盛,与下文“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更加呼应、协调。原文描写更加细致,用“寸把长的根子”对留下的残根进行描写,与下文“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形成对比,突出强调爬地虎生长迅猛,从而更好地表现出爬地虎的麻烦所在。(言之有理即可)【阅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敦煌的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

8、历史地位。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或作为网络状不断变化,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如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等物产,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中国的丝织品、钢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1900年,道士王圆策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

9、6万余卷。这些文献以佛教典籍为主,还有道教、景教和摩尼教典籍。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多是后代修前代的历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敦煌所发现

10、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退田包括老退、剩退、婚退等。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至于授田的数量与均田令的规定不一致,一方面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情况不同;另一方面是制度规定与实际执行的问题,即令文的规定是最高的限额,不是一定要达到的数额。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

11、,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 1 700余米来的石窟群。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文化交流趋于繁荣。作为丝路“咽喉”,敦煌最先接触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艺术,使佛教艺术与文化在敦煌落地生根。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而佛教艺术源于印度,并经中亚传入中国。所以,在敦煌

12、石窟中必然会有许多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如莫高窟是建筑、壁画、雕塑结合的产物,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因此,法国人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虽然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其独特的地位。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傅是敦煌本地的,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

13、)材料二:作为一个名词或历史概念的敦煌学,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学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人见人殊。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与其他相关学科部分地重叠交叉,而且各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的“敦煌学”词条中,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

14、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十几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包揽收容,变成一个多种学科的联合体,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对均田制只是简略记述,而敦煌文献则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丝绸之路是对

15、外交往的通道,而敦煌则是其吐纳口,成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C敦煌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其界定更是见仁见智,如季羡林先生与李正宇有关敦煌学的定义就有所不同。D敦煌艺术深受佛教影响,石窟艺术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在壁画中见到。【答案】C【解析】A.以偏概全,原文是说通过敦煌文献,“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B.偷换概念,原文是说“在汉唐时期的千余年里”。D.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世研究敦煌学时,重视其石窟造型艺术、出土文献、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

16、B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但在佛教这一主题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壁画上的玻璃器皿等研究佛教之外的内容。C中原文化的积淀、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敦煌出现了“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石窟艺术。D很多史实在史书中只是提纲挈领地记述,这和后代修前代史时受官方意识、个人史德、史书体例以及字数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答案】A【解析】原文是说“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敦煌文献具有不可替代学术价值的一项是() A敦煌文献未经后世加工改造,是原始文献。 B敦煌文献在研究全国文化时具有参考意义。C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具有特殊地位。 D敦煌文献范围广泛,可以了解研究世界文化。 【答案】C【解析】C项是说明敦煌的地位。9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敦煌学下一个简要定义。【答案】敦煌学是一门以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为本质特征的新兴交叉学科。10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首先总写,提出敦煌学为何能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的问题。然后分写,分别从地理位置、学术价值以及石窟艺术三个方面分析原因。最后指出敦煌文化的重要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