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7塞下曲1_语文S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56549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7塞下曲1_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7塞下曲1_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塞下曲 教学设计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学目标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2、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3、。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

4、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塞下曲3、简介作者。活动2【讲授】讲授 一、初读古诗,引入意境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2、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三、认认写写,正确识字1、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活动3【讲授】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2、自读思考:(1)结合插图,说说在“夜”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结合诗句想象:“平明”来到现场,将士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3、汇报交流,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4、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将军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